马列主义

闫立金:国企改革的六条路径

字号+作者: 来源:马克思主义研究网 2013-06-05 22:05 评论(创建话题)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闫立金:国企改革的六条路径 '...

闫立金:国企改革的六条路径
  国企改革已经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关键环节。党的十八报告中,64页的报告“改革”一词被86次提及。以至在外媒眼里,这是一份“执政党发出的改革攻坚令”。十八大明确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决心和信心,明确了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总体方向,但对于“下一轮国企改革应该怎么走”,各界争议多多。

  国企改革任重道远,国企发展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只有前进,没有倒退。我认为,在当今国际经济形势和中国国情下国企改革有以下六条路径:

  一、明确界定国有经济布局领域,对国有企业进行分类管理

  对国企进一步改革需要对国有企业进行明确分类,进而明确界定国有经济的布局领域,以及各领域国企产权多元化的开放程度。国有经济布局应该集中在涉及国家安全、自然垄断、公共事业、高科技支柱产业等方面。对国有企业的分类和布局界定对下一步改革极为重要。

  二、改革完善管理体制,明确企业所有者、决策者、管理者定位

  下一步改革要按国有经济布局和国企分类对国企进行分类管理,规范现代企业制度。经过改革和调整,我国国有企业在治理机构设置上是基本完善的,但机制上和具体操作上还存在很多问题,如是企业政治化,领导政治身份等。通过真正落实权力分离(原始所有权与法人产权的分离、法人产权与经营权的分离)、权力制衡(股东大会、董事会、经理层、监事会之间)的具体举措,既要避免出现国有资产处置不当(流失)、“内部人”控制企业的现象,又要避免职责不清、权责不清。同时要理顺国有企业各组织之间的相互关系。由于国有企业的特殊性,必须正确处理“老三会”与“新三会”之间的关系,明确各组织的职能定位并建立相应的制度予以保障,进而充分发挥“老三会”和“新三会”的积极作用。还要规范议事规则和办事程序,解决一些国有企业公司治理结构中存在的问题,重点在流程和程序的规范。在明确权责边界的基础上,要重点规范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的议事规则和办事程序,使法人治理结构的运行制度化、具体化、流程化,做到职责明确,各尽其职,避免交叉管理。

  三、调整治理结构,适度开放产权,建立竞争性市场体系

  在明确国有经济布局和分类管理的基础上,积极稳妥适度开放产权是国企深度改革的切入点和重要内容。经过过去三十多年的快速发展,已经奠定了很强的经济基础,为进一步改革打下了物质基础和经营管理经验,但国企仍然正处于转型期,既不是完全的市场经济,又不是过去的计划经济。但随着“数字”的增长和时间的推移,国企的计划色彩在自觉不自觉地加重,这与产权结构和管理体制等有直接的关系。深度改革要根据国家经济总体布局从国有独资向国有独资、股权多元化转变。在竞争性领域适度向民营企业开放产权,非资源类产业开放力度应该加大,但国有控股形态要继续保留。

  四、推进职业经理人制度,创新国有企业选人用人机制

  在坚持“党管干部”原则的前提下,确保董事会依法选择经营者以及经营者依法行使经营和用人权得以落实,推进“四个转变”即:准入标准向市场和出资人认可转变;选拔方式向市场化配置方式转变;任用程序向依法分层分类聘任转变;管理方式向职位职责契约化管理转变。同时加大推进职业经理人制度的建立,企业家精神是对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企业的高效快速发展至关重要,要发挥企业家精神需要推动国企市场化改革,需要建立和完善进竞争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需要大批企业家和职业经理人。

  五、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将经营管理者自身利益与企业产权结合起来

  “允许和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允许有人先富起来,绝不意味着要搞两极分化,而是要消除两极分化。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中,有一批人暴富起来,同时带来了许多问题,国有资产遭受巨大损失,面临着严峻的安全问题。现在我们全面建设更高层次的小康社会,这种情况会不会再次出现?单单靠政策、规定是很难解决的,再好的监督、约束机制,面对主体对象的缺位,当然还是无效监督。关键是要将企业的产权与经营管理者的利益紧密结合,在这方面我们的法规还没有一个说法,是未来亟待进一步讨论的问题。目前,国家开展的股权激励办法主要是奖励股权、送股权、出售股权等等,技术折股方式只包括省级以上主管部门认定的国有独资企业、国有控股企业,上市企业不包括在内,范围小而窄。要针对产业布局和不同类别的国企的情况,适时改革考核、收入分配制度。作为国有企业主体的经营管理者,应关注的就是企业的生命,凭借经营管理者的个人能力,使企业得到很好的发展,应正视他们所做的贡献,予以适当的补偿,否则便会造成一种失衡,国家立法在方面理应跟上。

  六、加大市场化改革,提升国企创新能力

  世界经济全球化是不可逆转的大趋势,跨过公司成为世界经济的主导力量。中国企业国际化、全球化的主力军应该也必须是大型国企,因此,国企市场化改革必须进行,否则很难真正参与全球化,更难再在全球化中扮演重要角色。市场化改革首先要政企分离、政资分离,还企业经营于市场,能够拉动企业发展的真正动力是市场,引领企业创新的最有效内在动力也来自市场。对于国有企业来讲,特别是在目前的产权架构下,创新力动力不足的根本原因是企业运营缺乏透明度,长官一言堂,各个组织缺乏独立性。这样很容易走两个极端的倾向,一种是一把手把创新作为升迁的“形象工程”,另一种是不注重科技投入,把资源和精力过度投入横向规模扩张和纵向产业链延伸。简单讲就是领导人缺乏对企业长远发展和长期利益的关切。只要企业没有创新的动力和压力,即使政府大规模科技投入也作用甚微,政府的投入只会变成“填钱”,更谈不上发挥政府投入的杠杆作用。要放手同时引导企业的管理、经营、投资、投入、人才等等都要按市场规律办事。

  对于中国国有企业改革和中国的未来,我们从来都不缺少信心。我们的经济体制改革是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既要求宏观管理体制的转变,同时也要求经济主体要从计划的轨道转向市场轨道。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为任何干扰所惑,中国企业一定能在走向市场、走向竞争中实现历史新跨越。承担起历史的使命,助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和中国梦的实现。

  网络编辑:岚河水

  

  
发布时间:2013-06-05 22:05:45
马研院 马克思主义研究网 思想争鸣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本网站属非谋利性质,旨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历史文献和参考资料。凡刊登的著作文献侵犯了作者、译者或版权持有人权益的,可来信联系本站删除。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
网友点评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头条焦点
精彩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