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事

消除康菲“大事化小”的幻想

字号+作者:环球视野 来源:环球视野 2011-09-07 19:15 评论(创建话题)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消除康菲“大事化小”的幻想 国家海洋局25日宣布将代表国家向康菲石油公司要求生态赔偿,这一行动值得社会支持。海洋局官员在当天通报会上历数了该'...

 消除康菲“大事化小”的幻想
    国家海洋局25日宣布将代表国家向康菲石油公司要求生态赔偿,这一行动值得社会支持。海洋局官员在当天通报会上历数了该局在渤海漏油事故后所做的工作,这样的表白有“自我表扬”之嫌,在索赔前景尚不明朗的时候,显得很不合时宜。中方迄今对康菲的追究显然称不上是得力的,这是康菲对赔偿不积极的原因之一。
    中国海洋保护方面的法律不够缜密,以及中方对处理外国公司肇事没有经验,是对康菲的追究显得软弱的现实背景。一味指责海洋局或是别的哪个部门未必有益,但海洋局应自省工作之不足。但愿“亡羊补牢,未为晚矣”这句话对处理渤海事故也是有效的,海洋局能用未来的工作迫使康菲端正态度。公众要的是最终结果,而不是海洋局“约谈”了康菲的人多少次。
    要求康菲以“国际标准”对渤海事故做赔偿,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需要法律依据,也需要中国全社会对康菲施加强大的压力。代表中国国家权力的海洋局应毫不含糊,以严厉方式公开批评康菲公司处理事故的过程和态度。中国外交部门等在必要时也应介入,使用多种国家权力工具营造压力,消除康菲对“大事化小”的任何幻想。
    中国舆论界也应行动起来,为环渤海地区的人民伸张正义。媒体对揭露渤海漏油事件立下头功,但随后对肇事者的声讨不够有力。有人称,作为跨国公司的康菲取代中海油成为事件主角,影响了中国媒体随后报道的积极性,因为微博时代的部分中国市场化媒体“对批评政府和国有企业更有兴趣”,媒体应用实际行动打破这种猜测。
    西方公司对在西方国家肇事和在发展中国家肇事,态度通常是不一样的。BP公司在美国沿海漏油,赔偿几百亿美元,除了法律原因,BP公司对美国的畏惧同样起了作用。如果一样的事情发生在亚洲或非洲海岸,BP很可能是另一副脸色。
    康菲石油目前的态度,显示其大概在把中国当成“普通发展中国家”,并未把我们当成西方常说的“崛起的大国”。它对认真消除渤海地区的生态后果,不惜代价换回中国社会的好印象似乎不太感兴趣。
    中国对外开放经过几十年积累,开放程度和规模都已进入世界的最高等级,但这个过程创造的巨大利益,很多时候分配权掌握在外国人手里。在对欧美国家的合作与纠纷中,中国通常都不是强者和主导者,与康菲这次纠纷,是这个大格局的写照。
    然而这一次,中国有充足的道理要求康菲认真履责,中国在法律方面的准备由于历史原因不够充足,但道义上我们处于绝对的上风。中国全社会应把内部的分歧放到一边,彼此相互配合,打赢这一仗。这对改善中国在世界利益分配中的位置非常重要。
    康菲最终就渤海漏油事故做多大赔偿,以及它的姿态会放多低,是中国国力令外部尊重的那部分究竟有多大的试金石。
    (《环球视野》摘自2011年8月27日《环球时报》)

                 链接:坚决向康菲公司索赔 维护的是权益更是尊严

                                    陈健

    在蓬莱19-3油田溢油事故危害及社会影响持续发酵数月之后,国家海洋局表示,溢油污染损害海洋生态索赔工作正全面启动。这是国家有关方面的坚决态度,更是社会各界的强烈呼声。坚决索赔,依法索赔,维护的绝不仅仅是简单的经济利益,更是法规的尊严和相关各方的权利。
    权益的维护,绝不会因“卸责”和“侥幸”松动。就在此前,康菲公司虽然公布了其堵漏及清污情况,而对于公众高度关切的溢油事故相关赔偿问题,却始终遮遮掩掩,仅仅表示会“进行考虑”。与触目惊心的海洋污染严重后果相比,康菲这样的表态不仅无法让直接受到事故侵害者满意,也不能为社会公众所接受。索赔工作的全面启动,标志着对涉事企业的责任进入实质性的追究阶段。
    坚决索赔,维护的是公众的切身利益。在溢油事故中,众多依靠海水养殖的百姓深受其害,但由于人员分散、获取信息和举证等各方面能力有限,在财大气粗的康菲公司面前,双方博弈力量悬殊。有关部门积极开展索赔行动,无疑让翘首盼望事态解决的百姓为之振奋。
    坚决索赔,维护的更是法律法规的尊严,彰显捍卫国家环境安全的决心。长达数月的溢油事故,对我国相关海域造成的污染严重,根据海洋环境保护法等相关法律、法规,有关方面都有权利向责任方提出损害索赔。人们欣慰地看到,目前已有49家律师事务所报名应聘法律援助;人们相信,通过调动各方力量,积极进行生态索赔的各项准备工作,必将取得让人满意结果。法规之下无大小之分,无强弱之别,在中国的相关法规和维护环境安全的决心面前,任何损害公众利益的企业和个人,都必须付出相应的代价。
    坚决依法索赔,是一种追究,更是一种警示。这是向各方表明,企业和个人的利益追求上,置环境污染于不顾的无知行为,以及期望象征性地补偿躲避责任的侥幸心理,已为现实和公众所不允。对环境污染问题,将通过这一事件证明,“企业污染环境、政府出面埋单、代价百姓承担”的现象已无容身之所。
    (《环球视野globalview.cn》第393期,摘自2011年8月26日《北京日报》)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本网站属非谋利性质,旨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历史文献和参考资料。凡刊登的著作文献侵犯了作者、译者或版权持有人权益的,可来信联系本站删除。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