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列主义

苏联:历史的绝境抑或历史发展的前景——国外学者关于苏联存在的历史及苏联解体原因的分析

字号+作者: 来源:马克思主义研究网 2012-02-16 15:03 评论(创建话题)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苏联:历史的绝境抑或历史发展的前景——国外学者关于苏联存在的历史及苏联解体原因的分析 '...

苏联:历史的绝境抑或历史发展的前景——国外学者关于苏联存在的历史及苏联解体原因的分析

  不久前,俄罗斯国家图书馆普列汉诺夫研究院、普列汉诺夫社会民主和社会主义思想发展基金会在俄罗斯圣彼得堡召开了一次以“苏联: 历史的绝境抑或历史发展的前景”为主题的国际学术研讨会。与会学者从历史、哲学、社会学、政治学等不同角度对苏联存在的历史及苏联解体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现将有代表性的观点总结概括如下。

  俄罗斯科学院哲学研究所В.Г.布罗夫(В.Г.Буров) 教授所作“关于苏联的回顾性观点”的报告主要对苏联所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弊端进行分析,指出这些弊端在某种程度上是导致苏联解体的原因,但是绝不能因为存在这些弊端而贬低苏联作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对人类作出的贡献。对此,布罗夫教授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第一,苏联的成立是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重大事件,它为曾在沙皇俄国版图上居住的各民族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各民族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明显改善,居民识字率提高以及知识分子阶层范围扩大是其直接体现; 苏联给世界共产主义和民族解放运动提供了强大的支持,新中国的出现就是一个例证;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使得苏联成为世界工业强国等。这些都是苏联的成绩和贡献。第二,在看到成绩的同时,必须认真分析和正确看待所存在的错误,这一方面是为了揭穿那些关于苏联的种种诽谤和谎言,另一方面是为汲取经验教训以更好地论证在当代俄罗斯或其他国家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前景问题。比如,首先,关于苏联的农业集体化,不能否认推行该政策所付出的代价是巨大的,存在一些负面的事实; 其次,苏联时期在民族区域划分方面犯了严重的、不可挽回的错误,在该问题上起主导作用的通常不是客观因素,而是地缘政治动机和主观原因,很遗憾,这种现象在当代俄罗斯仍然存在; 再次,缺少下层监督和党内民主,缺少理论创新,尤其是在经济领域,存在着否认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的倾向。然而,中国的现实证明,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对于社会主义建设不仅具有可能性、必要性,而且具有积极的意义。

  历史学博士В.В.卡拉什尼科夫(В.В.Калашников)教授发表题为“苏联道路不是历史的绝境”的报告。他指出,20世纪90年代初期,在西方和俄罗斯有些人认为苏联解体至少有两点好处: 其一,世界结束了危险的“冷战”,俄罗斯被强行纳入“民主的西方”;其二,共产党把俄罗斯带到了绝境,现在开始转向自由、民主、文明的发展轨道。但是,随着时间流逝,这些说法愈发失去影响力。事实表明,世界在整体上并没有变得更安全,而且,俄罗斯以一些重要发展指标下降的残酷现实取代了所谓社会发展进步的承诺。工业和农业到现在都没有达到 1989 年的水平。开放的市场经济使俄罗斯变成西方发达国家的原料附属国,更为可怕的是,俄罗斯因资本和人才的流失而逐渐失去追赶西方发达国家的希望。社会贫富悬殊、两极分化所产生的负面问题并非短时间内所能解决。没有统一的意识形态,社会道德滑坡。卡拉什尼科夫教授在对以上事实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认为,俄罗斯经济的贫困现实以及日益严峻的社会问题迫使我们必须重新评价苏联的历史。他指出,关于“历史绝境”、“死路一条”等说法的主要依据是苏联经济发展模式不能和市场经济相竞争,但是,该观点缺乏令人信服的证据。卡拉什尼科夫认为,相比之下,苏联比西方的经济发展态势要好,尽管它当时所处的条件对其发展并不利。

  他举了两组数据来说明该问题: 就人类发展指数而言,俄罗斯在1913年至1990年期间增长了4.5倍,而英国增长了2倍,美国增长了 2.3倍;从年人均国民收入来看,二战后苏联逐渐缩小了与世界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美国的差距,20世纪50年代初期,苏联年人均国民收入占美国年人均国民收入的22%,等到80年代末期这个数字已提高到了56%,这说明苏联有着良好的经济发展势头。最后,卡拉什尼科夫教授强调,上述所言并不意味着苏联的经济没有问题,关键在于,所存在的问题并没有依靠后苏联市场经济发展模式得到解决,相反却日趋严重,而且苏联时期形成的经济发展潜力现在已消失殆尽。总之,后苏联的发展现状表明,苏联的道路不是历史的绝境,而是具有巨大的潜力和长远的价值。

  乌克兰的О.А.别廖夫斯基(О.А.Белёвский)教授作了“俄国革命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报告。他广义地将1917年至1991年苏联74年的历史统称为伟大的俄国革命。他认为,迄今为止对俄国革命还存在着不公正的评价,一些人甚至想将其从历史中一笔勾销。殊不知,否定俄国革命历史的这些人,实际上也是在伤害着人民的民族自尊心。这是因为,任何一个伟大的革命不仅具有世界历史性的普遍意义,同时也具有本民族的特殊性。在别廖夫斯基看来,苏联解体是历史的倒退。苏联解体后,人们逐渐失去了对共产主义的信仰,这样的状态可能会持续很长时间,但是,人类迟早会回到共产主义的轨道上来,因为共产主义是解决资本主义矛盾的唯一出路。因此,俄国革命的经验需要后代们深入学习和总结。他认为,这个经验至少由两方面构成: 一方面,俄国革命展现了任何一个社会主义革命所具有的普遍的、宏观的逻辑,这种普遍的规律将不受时空限制,它会在未来的社会主义革命中以某种形式发挥作用。其内容即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基本原理,如废除私有制、无产阶级专政和无产阶级国家自行消亡、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等。另一方面,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革命改造以及马克思主义现实化需要具体的历史条件,这便是社会主义革命所具有的民族特殊性,对此并没有现成的公式,所以在解决具体道路问题上可能会产生意见分歧。譬如在俄国,马克思主义者划分为布尔什维克、孟什维克、斯大林主义者、托洛茨基分子等,这种意见分歧和争论实质上具有一定的客观规律性和必然性,因此,在未来的任何社会主义革命中这种情况还会出现。别廖夫斯基指出,俄国革命的特殊性主要表现为这是在落后国家所进行的社会主义实践,这使得它在不利的历史条件下和较短的历史时期内必须解决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这两大任务,或者说,社会主义不得不做俄国资本主义应该做但没有做的事。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为苏联社会主义制度奠定了强大的基础,这是俄国革命的伟大胜利。但是,取得胜利的历程是艰难困苦甚至是危机四伏的,这也导致苏联社会主义表现为一种战时动员的形式,是需要“包围和武装要塞”的社会主义,缺乏民主、缺少舒适的物质条件,这样的社会主义与抽象的、浪漫的“理想”不相符。然而,正是这种社会主义经受住了 1941—1945 年艰巨的历史考验。不是权力集中或斯大林时期残酷的阶级斗争葬送了社会主义,苏联社会主义失败的原因在于,落后国家在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基础之后,在捍卫了自己的国家权力之后,俄国革命依然是没有完成的革命。而若完成这一革命,只有经历以下转变才有可能实现,即由形式上的公有制向真正的公有制转变,向消除异化的( 商品货币的和国家强制的) 关系形式转变,向使文化变成每个个体的实际能力转变。可是,当时苏联在理论上没有意识到、在实践上也没有解决这个对于社会主义建设十分重要的任务,走向了停滞,而最后所谓的改革,试图用市场经济的手段来医治弊病,结果却成了苏联社会主义真正的灾难。

  俄罗斯科学院世界经济与国际关系研究所В.И.潘金(В.И.Пантин) 博士在“苏联历史经验和世界发展前景”中对苏联的历史作用和经验作了如下概括: 第一,在这个非资本主义国家的创建、发展和衰落的历史进程中包含着丰富的、宝贵的经验。第二,苏联在20世纪世界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对大多数国家,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的命运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由于苏联的存在,20世纪世界发展轨道在某些方面发生了改变,一些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获得了独立。“冷战时期”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寄生性特征弱化,食利者阶层遭到由中小企业家、教师、医生等为主体的“中产阶级”的排挤,这主要表现为中产阶级的政治地位有所提高。此外,苏联的免费医疗和免费教育促使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行改革。由此可见,推行强有力的社会政策,并与世界超级大国的垄断地位相抗衡的苏联,的确发挥过积极的历史作用。此外,当前“中国奇迹”如果没有借鉴苏联的经验首先是新经济政策的经验,也是不可能出现的。第三,苏联长期以来抵制金融投机资本的垄断,但是,苏联解体后,这种金融投机资本以空前的发展规模企图向世界上所有国家“发号施令”,并强制其接受一种残忍的、破坏性的发展道路。因此,对于所有左翼力量而言,为了有效制约这个以国际银行资本为后盾的“自由主义的法西斯”的扩张,为了制定符合广大劳动者和人类利益的人道主义的政治、社会经济方针,需要借鉴苏联的经验。但是,潘金认为,目前,对苏联的经验和历史作用的评价还缺少清醒的、科学的分析。一方面,现代自由主义分子和保守主义分子极力给苏联时期的经验抹黑,试图让其在青年一代的记忆中消失,以实现对人们意识的操控和垄断;另一方面,激进的俄罗斯共产党员包括斯大林主义者,他们千方百计为苏联时期的经验大唱赞歌,突出强调斯大林的作用,不能正视错误和问题。结果,在这两种情况下关于苏联时期被展现出来的是一幅歪曲的、带有偏见的画面,其真正的历史经验在很多方面依然未被澄明。潘金还对资本主义特点予以分析,并对未来社会作了展望。他认为,从 20 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资本主义就已经进入新的发展阶段。这个阶段的典型特征是: 银行、工业资本跨国化和全球化; 金融投机资本和现实的生产相脱离; 存在大量的金融金字塔和泡沫; 财产和社会不平等现象加剧;工会被破坏; 中等阶级的地位下降; 出现新的功能强大的信息技术。但是,所有这些最新的技术都不能阻止始于 2008 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在潘金看来,这场危机正孕育着社会和地缘政治的震荡,在此过程中美国将逐渐丧失世界领先地位,世界经济中心会逐渐实现由西方向东方、由美国和欧洲向亚洲的转变。这场危机说明,以美国为首的银行金融投机资本把世界带到了绝路。因此,应借鉴苏联的经验,设法动员全社会的力量改变世界发展的特点和轨道,而这首先需要所有左翼力量联合起来。

  来自英国的伊丽莎白•克拉克的研究涉及到苏联时期的官僚主义、工人的社会地位以及俄罗斯的私有化问题。对于俄罗斯的私有化过程她持严厉的批判态度,认为这是光天化日的抢劫,而所推行的证券私有化则被她称为是最大的金钱欺诈。每个公民名义上成了企业的股东,实际上却根本没有参与的权力和机会,而且由于生活贫困普通民众将私有化证券低价出卖,收购者则是日后的那些金融寡头。各级官僚和原企业的管理层趁机攫取国有财产,聚敛钱财,社会贫富分化极其严重。这样的社会现实和生活境遇使得人们开始怀念苏联时期。伊丽莎白•克拉克指出,现在俄罗斯的经济状况刚刚达到 1990 年的水平,而这主要是由于能源价格上涨的缘故。目前,仍有 40% 的俄罗斯人生活在绝对贫困中,一些失业人群从城市搬到农村,以便在那里寻找生活出路。她的结论是,资本主义没有任何希望,是注定要失败的。芬兰赫尔辛基大学的约翰•巴克曼博士指出,以竭力消除苏联“残余”为目的的反俄宣传依然是今日西方主流意识形态的主要任务之一。为此,西方支持在俄罗斯周边国家实现“橙色革命”,在俄罗斯国内建立由所谓的“自由主义分子”组成的“第五纵队”。在反俄宣传中将苏联说成是绝对邪恶的化身和“犯罪”的极权主义制度,甚至纳粹德国时期关于“布尔什维克主义的亚洲野蛮性”的观点再度成为时尚。人们的思想被这些反俄宣传所污染,一些人天真地认为,布尔什维主义比纳粹主义坏得多。巴克曼博士还提到有一个亲法西斯历史学家在 20 世纪 80 年代提出的一个观点,即斯大林是希特勒的帮凶,他“唆使”希特勒进行犹太人种族灭绝。这本来是一个虚假的宣传,不幸的是,现在已经被波罗的海某些国家官方认可。巴克曼在发言中提及索尔仁尼琴和他的著作《古拉格群岛》,他指出,在这部著作的影响下,苏联的形象往往被定位于“古拉格群岛”,但是这部著作的真实性值得怀疑。巴克曼在列举了诸多事实之后,指出西方篡改历史、妖魔化苏联实质上是在打一场强硬的、侵略性的信息战,是在播撒对社会主义仇恨的种子。他认为,这种片面的虚假宣传是对历史的亵渎。

  当然,也有学者提出不同的意见。比如,俄罗斯学者В.В.杜佐夫(В.В.Тузов) 在“苏联:历史的早产儿”报告中指出,苏联试图跳跃到“人类光明的未来”,但是从现在到未来的历史跨度太大了,这种跳跃是不成功的。而勉为其难的跨越导致高度的专制和集权,经济和政治领域缺少自由和民主,群众的创造被压抑,产生懒惰和依赖心理,忽视个体的作用。国家领导人为保住自己的权力和利益企图阻滞社会的发展,结果却失去了广大群众的支持。所以苏联社会主义大厦被轻轻一推,就轰然倒塌,而没人去扶它。杜佐夫指出,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为了转向新型的共产主义社会,需要有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和相应的人的发展。而列宁认为,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既然革命的形势已经出现,就必须夺取政权,并在夺取政权之后再发展生产力,改变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事实上这是一个乌托邦。杜佐夫说,在落后的社会不可能有平等和公正的社会关系,因为社会资源是有限的,在这种条件下人的利己主义本能将展现得淋漓尽致,良心处于沉默状态。为了战胜利己主义必须有两个前提: 其一,社会资源极大丰富; 其二,通过教育形成相应的意识和觉悟。而苏联是由什么“材料”建成的呢? 是这样一些人群:文化程度低的、饥俄的、恶的、利己主义的、虚荣的、贪求功名的。由此是无法建成一个新型社会的,而建成的社会只能是“早产儿”。实践证明,这个转变来得太早,此路不通。

  德国马丁路德大学的X.P.彼得教授则认为,苏联社会最大的问题是目的与手段相脱离,他用恐怖与理想这对范畴来对此进行说明。他认为,当通过恐怖的手段来实现美好的理想的时候,理想本身无法为恶的手段作辩护,而且实现理想的“主要人物”不好的话,理想也会被歪曲,也会变得不好。他认为,苏联消灭资本主义所有制并没有减少人剥削人的现象,只不过是一种剥削阶层代替了另一种剥削阶层,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被革命后新的贵族和官僚所占有。尽管国家的经济实力加强了,但是百姓仍然像以前一样生活在贫困之中。

  概而言之,当前国外学术界在关于苏联存在的历史及苏联解体原因的分析方面,尽管所持的立场和观点不尽相同,甚至相去较远,但是有一点却是共同的,即人们依然关注苏联,希望能够对这一历史时期进行认真的总结和反思,以便更好地展望社会历史发展的前景。



  责任编辑:客卿

 

发布时间:2012-02-16 15:03:48
马研院 马克思主义研究网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本网站属非谋利性质,旨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历史文献和参考资料。凡刊登的著作文献侵犯了作者、译者或版权持有人权益的,可来信联系本站删除。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
网友点评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头条焦点
精彩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