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列主义

赵惜群 许 婷 翟中杰:国外网络文化建设的经验及其启示

字号+作者: 来源:马克思主义研究网 2013-04-23 17:26 我要评论()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赵惜群 许 婷 翟中杰:国外网络文化建设的经验及其启示 '...

赵惜群 许 婷 翟中杰:国外网络文化建设的经验及其启示
  目前,“网络文化建设”这一主题已然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话题,但学者们大多着眼于未来,直接探讨“如何建设”的问题; 而较少着眼于过去,从梳理国内外网络文化建设经验的角度寻找中国网络文化建设的突破口,特别是对国外网络文化建设经验的总结更不多见。需要指出的是,建设符合本国国情的、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重大课题。在多年建设过程中,各国在经历了无数挫折与失败中积累了大量宝贵的经验。作为网络文化建设的后来者,中国应充分发挥后发优势,在结合中国国情的基础上,批判借鉴这些宝贵经验,以期为中国网络文化建设开辟一条捷径。

  一、中国网络文化建设的现状

  ( 一) 中国网络文化建设取得的主要成就

  1. 网民人数逐步提升,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公布的《第 30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 2012年 6 月底,中国网民数量达到 5. 38 亿,网民总数继续位居世界第一,互联网普及率达到 39. 9% ,高于全球 30. 2% 的平均普及率。自 1997 年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有正式记录以来,中国网民的年均增长人数达到 3500 万以上。伴随着网络需求的逐步旺盛和网民人数的日益增多,中国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的步伐也在稳步加快。自 2009 年始,中国已建成全球最大的互联网基础设施,互联网覆盖全国所有城市,而《2010 年中国农村互联网发展状况调查报告》则指出: 截至 2010 年底,乡镇一级通互联网的比率达到 100% 。在基础资源方面,《第 30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 2012 年 6 月底,中国域名总数为873 万个,网站总数达 250 万个,出现明显增长。国际出口带宽达 1 548 811Mbps,半年增长率为11. 5% ,IPv4 地址已基本分配完毕,代表下一代互联网的 IPv6 地址数量达到 12499 块 /32,相比上年底增速达到 33. 0% ,在全球的排名由 2011年 6 月的第 15 位迅速提升至目前的第 3 位。

  2. 网络文化建设队伍不断壮大,结构逐步优化

  培养一支高效能干的网络文化建设队伍是网络文化快速健康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就目前来看,这支队伍正在逐步壮大,且队伍的结构正向多元化、合理化发展。首先,政府建设网络文化的意识、能力及水平不断提升。2007 年,全国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工作会议在京召开,全面部署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工作; 从 2003 年开始,由文化部、科技部、工信部等多个部门主办的中国国际网络文化博览会已连续举办九届,为推动中国网络文化产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其次,日益增多的非政府组织参与到网络文化建设中来。全国性和地方性的互联网协会、网络文化协会等如雨后春笋般建立,大有覆盖全国之势,有力推动了中国网络文化建设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再次,各高校及科研院所加快了探索的步伐。自 2003 年北京邮电大学成立网络文化研究中心以来,许多高校纷纷建立网络文化研究中心、研究所、研究基地,大量学者投身于网络文化研究之中。最后,一大批与网络文化相关的企业快速成长为网络文化建设的中坚力量。

  3. 网络文化产业发展势头强劲,规模迅速扩大

  互联网发展遵循梅特卡夫定律,即网络的价值与联网的用户数的平方成正比。中国自 2008 年开始成为世界上网民最多的国家,按照上述定律,中国互联网理应成为最有价值的网络。近年来,中国网络文化产业强劲的发展势头事实上证实了这一规律。据艾瑞咨询公布的数据显示,2003—2010 年,中国网络经济年均增长率超过50% ,总体规模达到2010 年 的1513. 2 亿,进入 2011 年,继续保持高速增长,总体经济规模达到约 2500 亿。其中,许多代表性的网络文化产业呈现蓬勃发展的态势,如 2011 年,中国网络游戏市场规模为 468. 5 亿元,同比增长34. 4% ; 在线视频行业市场规模为 62. 7 亿元,同比增长 99. 9% ,预计 2012 年将翻番,达到 126. 3亿元; 而网络文学用户也达到近 2 亿人,市场规模十分可观。这些数据充分表明,中国网络文化产业规模在迅速扩大,网络文化产业发展驶入快车道。

  4. 网络监管体系逐步形成,网络文化环境初步改善

  自 1994 年中国正式加入国际互联网以来,网络监管体系的建设不断推进与完善。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中国政府参与互联网管理的部门已达到 16 个之多,相关法律法规 30 多部,初步形成了法律规范、经济调节、行政管理、技术保障相结合的互联网监管体系。同时,这一体系仍处于变革和完善之中,如2011 年 5 月,国务院批准设立的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进一步整合了现有互联网监管机制,推动了互联网监管走向系统化和科学化。随着监管体系的形成,网络文化环境也在改善,以政府为主导的各网络文化建设主体积极采取措施净化网络文化环境,如2005 年新闻出版总署研究制定出《网络游戏防沉迷系统开发标准》; 自 2007 年始,中央部委连续多年开展整治互联网低俗之风专项行动,积极探索净化网络环境的长效机制。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王晨在总结 2011 年专项行动时指出: 网络文化环境已有明显改善。

  ( 二) 中国网络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网络文化建设的核心技术受制于人

  网络文化以计算机通信技术和信息网络技术为依托。因此,掌握相关核心技术是保持网络文化建设规模、建设速度和建设水平的前提条件,但就目前来看,中国网络文化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核心技术仍受制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为网络文化建设的顺利开展埋下巨大隐患。首先,从全球互联网根服务器构建来讲,中国处于劣势,决定国际互联网命运的 13 台根服务器,有 10 台在美国,另外英国、瑞典和日本各设置一台,西方国家掌握着中国互联网发展的命脉。其次,中国网络运行所需的核心部件( 包括硬件和软件) ,许多仍由国外生产商提供,如各类互联网终端的 CPU、操作系统等。再次,在具体应用方面,原始创新能力相对较弱,虽然技术研发紧跟时代潮流,但像微博、社交网络、RSS 等 WEB2. 0 技术以及 IVP6 技术均非中国首创。

  2. 网络文化产品与服务体系不健全

  2007 年,胡锦涛同志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八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要提高网络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要“营造共建共享的精神家园”。此后,中国在网络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方面有长足进步,但许多关键性问题尚未解决,体系尚不健全。首先,产品的开发与运营水平较低。产品创新技术和人才无法满足社会需求,运营主体的营销能力较弱,社会责任感和公信力亟待提高。其次,网络文化产品的知识产权保护现状不容乐观,网上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十分普遍。再次,网络文化公共服务体系急需完善。网络文化公共服务体系的完善程度是网络文化建设水平的重要表征。事实上,当前中国网络文化公共服务的种类不多、覆盖率不高、吸引力不强。例如,政府自身的网络信息服务不到位,许多政府网站并未正常运转,信息更新和反馈速度慢,没有提供应有的公共服务; 与此同时,显著的网络文化城乡差异、地区差异与网络文化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滞后有紧密关联。

  3. 网络文化安全面临严峻挑战

  在当今社会信息化、文化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一方面,网络文化为满足人们从事文化交流和文化创作实践,充分享受文化发展成果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快捷通道与便利条件; 另一方面网络文化信息的良莠不齐又给网络文化的健康发展埋下无数安全隐患,使文化安全问题凸现出来。以网络信息技术为支撑的网络文化,由于具有高度无序化、难控制、“无政府”、“自由化”的特点,致使网络文化安全面临着严峻挑战与威胁。有学者认为,这种威胁来自五个方面,“一是西方发达国家的网络文化对他国文化渗透性安全威胁; 二是西方发达国家的网络文化对他国主流文化变异性安全威胁; 三是西方发达国家的网络文化娱乐产品输出对它国文化侵害性安全威胁; 四是网络色情、迷信等垃圾文化信息带来的腐蚀性安全威胁; 五是网络病毒、网络犯罪等带来的破坏性威胁”。

  二、国外网络文化建设的经验

  ( 一) 发达国家网络文化建设的成功经验

  1. 网络技术创新程度高端化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作为互联网的创始国,通过运用其“先发”优势,全面掌握着互联网核心技术,始终控制并引领着互联网的发展和运行。就目前来看,它们并未放缓技术创新的步伐,仍然是网络技术的主要推进者,新一代因特网、移动 IP 技术、物联网等新技术不断发展。新一代因特网主要指 IPoverWDM,也指光因特网,是直接在光纤上运行的因特网,信息传输容量更大、速度更快; 移动 IP 技术将实现任何时间、地点、人们之间的通讯无障碍化。物联网技术通过射频识别、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实现对物体的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西方国家持续更新的网络技术也在不断推动其网络精神文化的快速发展,促使网络精神文化的内容更加丰富、形式更加多样、传播更加快速和高效。

  2. 网络文化建设模式多样化

  发达国家基于历史、国情、政治制度和公共管理哲学的差异,形成了不同的网络文化建设模式,主要有三种。第一种是以法国、日本等为代表的“政府主导”模式。从中央到地方政府均设有网络文化行政管理部门,各级政府文化部门对文化产业进行有限的资助。第二种是以美国、德国为代表的民间主导模式。网络文化建设主要由个人、企业以及非政府组织等民间主体来进行,政府在“自由”、“开放”的名义下赋予民间主体较大的自我建设、自我管理的权利,而政府主要以政策法规营造良好的网络文化生态。第三种是以英国、澳大利亚等为代表的政府与民间共建的“分权化”模式。在中央政府文化行政系统之外,建立起相对自主的、半官方的、专业的文化艺术管理基金会、网络观察基金会等组织,通过分配国家文化基金的方式,执行国家网络文化政策,建设其网络文化。

  3. 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不断优化

  西方发达国家根据自身实际,不断探索网络文化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道路,为全体网民提供更加完善的网络文化公共服务。首先,推进政务信息的网络化。西方发达国家在 20 世纪 80 年代末 90 年代初开始了电子政务建设,其中一项重要内容便是在网上提供公务服务,如美国要求各级政府建立网站并将政务信息在网上公开,以方便网民查阅。其次,加快网络文化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以美国为例,一方面加快网络公共图书馆、网络公共博物馆、网络公共纪念馆等网络文化设施的建设; 另一方面,推动传统公共文化设施的网络化如“美国的公共图书馆几乎 100% 提供网络接入服务,并提供基本的互联网技能培训”。再次,推动网络文化公共服务体系的规范化。西方国家广泛通过法律法规来规范网络文化公共服务,保障公民享有此项服务的权利,对网络文化公共服务主体的职责、服务标准、负责对象等内容作出规定。

  4. 网络文化监管体系完备化

  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已经建成相对完备的网络文化监管体系,主要通过立法、行政监控、技术控制、行业自律、公众监督等方式维护网络文化发展秩序、保护本国网络文化安全。在立法方面,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美国政府各部门先后提出130 项法案,如《计算机安全法》、《儿童在线隐私保护法》等。在发挥行业组织作用方面,把政府监管和行业自律、公众监督结合 起来,如 1996年,英国网络服务提供商自发成立半官方组织“网络观察基金会”,在贸易和工业部、内政部及城市警察署的支持下开展日常工作。为鼓励从业者自律,与由 50 家网络服务提供商组成的联盟组织、英国城市警察署和内政部等共同签署《安全网络: 分级、检举、责任协议》。在技术保障方面,美国、英国和以色列等国家大力发展防火墙、入侵检测和防御系统、VPN、漏洞扫描、病毒防护以及网络隔离等信息技术开发和应用。在行政监控方面,澳大利亚制定了较为完善的网络安全战略,并建立澳大利亚计算机紧急响应团队( CERT) 和网络安全行动中心( CSOC) 。

  ( 二) 发展中国家网络文化建设的重要举措

  1. 重视网络文化建设人才的培养和引进

  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发展中国家也加快了网络文化建设的步伐,但高素质人才短缺问题始终困扰着发展中国家。因此,发展中国家普遍重视网络文化建设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在这一领域取得突出成就的国家是印度。从人才培养来讲,印度在 20 世纪 80 年代便提出发展信息技术教育的政策。1998年提出“信息技术超级大国”发展战略目标,颁发了《印度信息技术行动计划》文件,明确提出“要建立国家信息技术教育理事会,为各级学生开设信息技术教育课程,建立 SMART 学校,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技能和价值观等”。经过多年发展,印度形成了完善的网络信息技术人才培养体系,在中小学制定《学校信息技术课程指南和教学大纲》,从小学一年级开始普及网络信息技术; 高等院校普遍开设网络信息技术专业,专门培养信息技术人才的职业院校和培育机构遍布全国,最终实现产学研相结合。从人才引进来讲,近年来,印度政府在税收、股权、金融、待遇、创业辅导、子女教育等方面都制订了一整套优惠政策,吸引了大批印度海外科技人才回国。例如,在印度一些知名大公司,软件技术人员年薪年增长率已达到 30%; 又如,印度政府甚至通过承认双重国籍的政策吸引相关人才回流。而随着网络技术人才的增多,又大大推动了动漫游戏、电子出版、电视传媒等互联网文化产业的发展。

  2. 重视发挥网络文化建设的“后发优势”

  “后发优势”的概念最初运用于经济学领域,现被引申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在网络文化建设中,所谓“后发优势”主要指网络文化建设时间较晚、水平较低的后发国家与网络文化建设时间较早、水平较高的先发国家相比所具备的优势。事实上,发展中国家大都能够认识到自身的后发优势所在,能够充分运用后发优势开展网络文化建设。一方面,能够广泛利用“免费搭乘”效应,直接采用先发国家先进的网络技术,借鉴先发国家的网络文化监管模式。如马来西亚、菲律宾、哥伦比亚等广大发展中国家分别与西门子、阿尔卡特朗通、华为等公司合作,利用其先进技术改造或升级本国网络。又如,各发展中国家在制定本国网络文化监管政策法规时,都不同程度地借鉴了西方国家相对成熟的经验。另一方面,能够有效避免先发国家在网络文化建设中遭遇的困境与挫折。如英、美等国在初期投入了大量时间和资金用于网络基础设施建设,而目前,许多发展中国家正试图通过优先发展 WIFI、3G 等移动网络技术节省网络基础设施投资,加快网络普及速度。

  3. 重视网络文化建设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当前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在国际文化交流中的文化霸权问题愈发凸显。它们把借助互联网从事的文化霸权作为国家战略的一种重要资源,以实现对他国的控制,给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文化安全带来严重冲击。对此,发展中国家采取积极措施抵制互联网上的文化霸权主义。这些措施主要指通过开展广大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南南合作”和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南北合作”来组建反网络霸权联盟。如马来西亚政府于1998 年提出的“超级走廊 ”计划,力图联合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三国的力量,在东南亚形成一条连缀的信息产业“走廊”。2000 年印尼同马来西亚举办了信息技术商业论坛,并在国内推行“聪明学校计划”,普及 IT 教育。此外,充分利用发达国家之间网络发展的不平衡,开展“南北合作”。东亚的三个主要国家中国、日本、韩国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但在网络传播上同样面临英语的强势和本国语言的弱势。为此,三国于1999 年开始联合开发亚洲文字域名系统,力图首先打破英语在国际域名注册上的垄断地位。当前三国都成功地建立了本国文字的域名注册系统。

  三、国外网络文化建设经验对中国网络文化建设的启示

  ( 一) 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网络文化建设

  从上述情况来看,由于发达国家利用其经济、文化和网络技术优势,不断通过各种方式在网上渗透其意识形态、推行其价值观念,给发展中国家的网络文化安全带来了严重挑战,特别是对于社会主义的中国,意识形态的渗透已经演变为威胁中国网络文化安全、破坏中国网络文化秩序的首要因素。因此,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网络文化建设,让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占领网络文化阵地,从而在根本上维护网络文化安全,构建健康、文明的网络文化生态。引领作用的发挥,必须做好如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首先,在充分认识意识形态威胁的基础上实现引领。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引领作用要落到实处,必须全面了解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的形式、内容和程度,挖掘意识形态渗透实现的内在原因,为引领作用的充分发挥构建“着力点”,增强引领的针对性。其次,在充分解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上实现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文字表述十分简洁,其理论内涵却非常丰富。因此,引领作用的发挥离不开对其理论内涵的充分解读,使之具体化、通俗化、生动化,将其转化为网络社会的日常行为规范,使不同类别、不同层次的网民都能够轻松地认同、理解并遵守。再次,在充分利用网络文化传播规律的基础上实现引领。从本质上讲,网络文化的传播具有开放性、多元性、互动性等特征,遵循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相结合的传播路径,适用诙谐幽默的网络语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宣传和教育只有顺应并利用这些规律,才能够融入网络文化,才能渗透到网络文化建设的各个阶段和环节当中。例如,在宣传形式上,充分运用各类网络沟通工具; 在宣传方法上,变单向灌输为多元互动等。

  ( 二) 必须坚持政府主导与多元参与相结合

  网络文化建设的主体主要包括政府、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公众等。从各国网络文化建设经验来看,政府与其他参与主体的角色定位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一国网络文化建设的模式。网络文化的本质规律、发展阶段与各国国情、文化传统等因素是界定政府与其他参与主体角色的主要因素。就中国来讲,必须坚持政府主导与公众参与相结合的网络文化建设模式。一方面,从行政管理体制来讲,中国政府的职能相对宽泛,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相比,对社会经济发展的调控范围更大、力度更强,同时,各类社会团体的发展并不十分完善,因而主导网络文化建设的重任只能由政府来承担。另一方面,开放性、多元性与互动性是网络文化的本质特征,仅仅依靠政府的力量无法实现网络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因而网络文化建设同样离不开多元主体的广泛参与。

  具体而言,政府主导作用的发挥体现在对网络文化建设进程的统筹规划、政策引导、资金支持和制度完善等方面,特别是要承担起网络文化建设“舵手”的角色,把握网络文化发展的方向,也要当好网络文化建设的“伯乐”,构筑网络文化建设资源支持体系,鼓励各类主体的广泛参与。与此同时,其他网络文化建设主体也应当在政府搭建的平台上各尽其能,不断完善与构建网络文化产品与服务体系,建立与政府部门的互动沟通机制,参与政府的政策制定过程并及时向其反馈建设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

  ( 三) 必须把网络文化安全放在网络文化建设的重要地位

  网络文化安全是网络文化建设的重点,是网络文化健康向上发展的重要前提,脱离网络文化安全建设网络文化,只能加快网络文化“霉变”的步伐,建设速度越快,反而对网民、对社会的毒害越深。从中国网络文化建设现状以及国外网络文化建设经验来看,目前中国网络文化安全形势不容乐观,必须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并借鉴国外的成功案例,切实保护我国网络文化安全。其一,对网民开展网络文化安全宣传和教育。提升网民的网络文化安全意识是维护网络文化安全的根本性措施,要充分运用学校、社区、企事业单位、公益团体等线下组织以及新闻网站、网络论坛、聊天软件、社交网络等线上渠道对网民开展宣传教育,使网民确立网络文化安全意识,主动排斥和抵制不良信息的侵扰,快速识别网络陷阱。其二,构建完善的网络文化监管体系。从目前来讲,中国已有多部涉及网络监管的法律法规出台,但网络的快速发展导致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出现,对网络文化监管体系的更新和完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要加快法律法规的出台,并使其具备较强的预见性,使网络文化监管实现法制化。另一方面,要推动监管手段的多元化,充分运用技术、行政、法律、经济、行业自律等多种途径,实现监管途径的多元化、层次化,在优势互补中完善监管体系。其三,加强维护网络文化安全的国际合作。网络文化安全问题是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挑战,因而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必不可少。我们应当从中了解和汲取发达国家网络立法等方面的经验,也应当同发展中国家在政策、技术等方面合作,共同探讨抵御西方国家网络文化渗透之策。同时,还应联合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进行“南北对话”,建立网络文化发展新秩序。

  ( 四) 必须加快网络技术创新步伐

  网络技术是网络文化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决定着网络文化发展的类型、速度和水平。自 1994年正式接入国际互联网以来,中国网络技术迅猛发展,正在不断缩小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但从总体上讲,中国网络技术发展仍处于“跟随”态势,基本上沿袭引进→利用→再引进→再利用的循环发展路线,始终无法“引领”网络技术的发展,占领网络技术的制高点,而技术上的受制于人也在较大程度上限制了中国网络文化的发展。因此,中国在今后网络文化建设过程中,必须加快网络技术创新的步伐。一方面,要在网络基础设施领域有所突破。如进一步推进“三网融合”技术的研发与普及,加快“下一代网络”工程建设,在各类网络终端 CPU 等核心部件研发上有所突破,在生物计算机、量子计算机研究等方面走在前列。另一方面,大力运用新技术在网络运用方面进行原始创新。例如,对“云”技术进行深层开发,完善云操作系统、云搜索、云储存等应用,并培育一批像 YOUTUBE、FACEBOOK、TWITTER 等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使用的网络应用。再者,继续发挥中国在集成创新领域的优势,通过对不同功能网络应用的重新排列组合,构建新型网络应用或网络应用平台。

  (作者单位:湖南省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湖南科技大学基地)

  

  网络编辑:张剑

  

  
发布时间:2013-04-23 17:26:34
马研院 马克思主义研究网 思想政治教育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站编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
网友点评
头条焦点
精彩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