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列主义

张然:读马恩经典著作,增人生智慧精神

字号+作者: 来源:马克思主义研究网 2013-05-15 13:03 我要评论()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张然:读马恩经典著作,增人生智慧精神 '...

张然:读马恩经典著作,增人生智慧精神
  [摘 要]马克思恩格斯作为人类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和社会未来发展方向的总规划师,他们的一生为整个世界留下了大量的、内容丰富的经典文稿、著作和书信。阅读、学习、领悟马克思恩格斯经典著作之精华,不仅使我们青少年掌握了专业知识,而且增添了我们的人生智慧,使我们生活的更有价值、更有追求、更有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 恩格斯 经典著作 人生智慧

  1936年毛泽东在同斯诺的谈话中曾说:“我一旦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是对历史的正确解释之后,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就从没有动摇过”[1]。1992年邓小平在社会主义运动受到挫折陷入低潮时也曾说:“我坚信,世界上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人会多起来的,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2]p382。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为核心的第四代中央领导集体以及习近平同志领导的党中央集体继续毫不动摇地继续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与时俱进学习马恩经典著作、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2011年5月13日,习近平同志在中央党校春季学期第二批入学学员开学典礼上强调指出:领导干部要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3]马恩经典著作的真理是我们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指导思想,也是指引我们个人健康成长成才的精神路灯。马克思、恩格斯两位伟大的革命领袖为工人运动的开展,为无产阶级斗争的胜利和夺取政权以及构建共产主义社会献出了毕生的时间、心血和精力。在他们的身上闪耀着着值得我们一生学习、追随的智慧和精神。

  一、志存高远,胸怀世界

  马克思、恩格斯作为享誉世界的伟人,之所以他们的著作堪称经典,思想历久弥新,影响广泛深远,就是因为他们在青年时代就树立了崇高的理想、远大的志向。在马克思17岁中学毕业时所写的毕业论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说到:“如果一个人只为自己劳动,他也许能够成为著名的学者、大哲人、卓越诗人,然而他永远不能成为完美无疵的伟大人物”,[4] p7“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因此青年马克思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选择了“为实现全人类的解放而奋斗”。做出这样的职业选择,需要何等的魄力和智慧。他们是这么说的,更是这么做的。他们积极地投身于无产阶级工人运动的实践中,为工人运动提供科学理论指导,为建立共产国际、实现无产阶级斗争的胜利,消灭剥削、消灭压迫,建立民主、平等、自由的社会主义社会制度、社会主义国家并最终实现全人类的解放奋斗终身。恩格斯曾评价马克思说:“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5]p259因为他是一个为国家、为民族、为世界而斗争的人,对他而言,毫无私人利益可言。

  一个大写的人,就必须要具有高远的志向,树立远大的目标。我们纵然达不到两位世界伟人的境界和层次,但是我们不应该做一个只为个人的小利、得失而斤斤计较、打尽算盘、心胸狭隘的人。我们青少年作为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作为祖国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要树立崇高的理想和目标,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全面提高个人的素质能力,为祖国的建设和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从而真正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二、勤奋严谨,追求真理

  恩格斯在《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曾这样评价马克思:“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甚至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这样的领域是很多的,而且其中任何一个领域他都不是浅尝则止”,[5]p258 “很少有人像他那样满腔热情、坚忍不拔和卓有成效地进行斗争”。[5]p259在学习马恩经典著作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他们敏锐的思想触角遍布于自然界、人类社会、思维三大领域,对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进行了严密、科学全面的阐述。他们的语言表述有力清晰、逻辑思维缜密严谨,文章结构也是严密到位,每一篇文章、每一部著作都做到了有理有据、有详有略、层次清晰。马克思、恩格斯两位理论家的文笔幽默,并且幽默中透露这一种不可抗拒的犀利。纵看马克思恩格斯一生所取得的伟大成就,我们就不得不折服于他们旺盛的精力、激情的创作,为真理奋斗终生的勤奋拼搏精神。

  没有哪个人的成功是容易的,没有平时的勤奋、努力、刻苦和不断积累,他们也不可能成为天才式的伟大人物。唯有勤奋,才会让我们走的更远。马克思、恩格斯的一生都在追求着真理,同各种伪科学做着激烈的斗争。我们之所以称马克思主义为真理,是因为马克思主义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上的,是经得起实践和历史检验的。“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只有深入实践、大胆实践,摒弃闭门造车,创新思维才会涌现,才能拥有真正有价值的思想,才会攀登真理的顶峰。

  三、一分为二,辩证思考

  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的认识方法,贯穿于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体系的始终。一分为二地看待问题和事物,既不能全盘否定,也不能全盘肯定,而是要吸收其合理的部分,去除不合理的成分。从辩证唯物主义的形成过程来看我们更容易理解这一点。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批判费尔巴哈说:“他没有批判地克服黑格尔,而是简单地把黑格尔当做无用的东西抛在一边”,[5]p277 “而在马克思恩格斯这里,黑格尔不是被简单地放在一边,恰恰相反,上面所阐述的他的革命方面即辩证方法被接过来了”[5]p278。马克思、恩格斯吸收了黑格尔哲学的合理内核即辩证法,一针见血地指出黑格尔哲学中的唯心主义;吸收了费尔巴哈的基本内核即唯物主义,无情地批判了费尔巴哈的宗教观、道德观中的唯心史观,然后把两者的精华创造性地结合起来,就诞生了伟大的辩证唯物主义。

  辩证地看待问题是一种能力。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理性、客观、批判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不能让主观情感限制了我们的思维和视野。只有辩证地看待问题,才会有公正合理的评价,才会培养正确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谦和互助,友谊长存

  马克思恩格斯之间存有真诚而伟大的友谊。共同的理想、共同的志向、共同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让两个不平凡的人走在了一起,并在以后的日子里紧密团结起来为指导伟大的无产阶级工人运动、建立共产国际不辞劳苦地在世界各地奔走、著书立作、宣传教育,为实现全人类的彻底解放这一奋斗目标奉献了终身的力量和智慧。恩格斯曾经在物质上给以马克思很多的帮助和照顾,但是他们之间的友谊更重要地体现在两人在伟大事业中的相互支持、激励和帮助。他们就一些革命实践问题、理论问题进行交流、探讨,共同为无产阶级革命取得最终胜利出谋划策、尽心尽力。1883年3月14日,马克思由于贫困、疾病和长期的过度劳累,身体健康严重损坏在伦敦的寓所与世长辞。恩格斯主动承担起马克思生前完成以及未完成著作的整理工作,以至于恩格斯的很多著作都没有完成。他在1885年9月23日《反盾林论》第二版序言中提到:“自从卡尔.马克思去世之后,更紧迫的义务占去了我全部的时间,所以我不得不中断我的工作”。[6]p236为了完成逝去朋友的夙愿,恩格斯牺牲了自己的时间、名利。通过阅读马克思恩格斯经典著作,我们了解到恩格斯坚持以马克思的名字来命名他和马克思共同的思想理论,并且谦虚地说明和马克思相比他的贡献很小。在《反杜林论》第二版序言中,恩格斯说:“本书所阐述的世界观,绝大部分是由马克思确立和阐发的,而只有极小部分是属于我的”;[6]p234在《费尔巴哈论》中恩格斯同样说明:“从黑格尔学派的解体过程中还产生了另一个派别,这个派别主要是同马克思的名字联系在一起的”[5]p277。恩格斯这种伟大的情怀、他们之间这种高尚纯真的伟大革命友谊令我们每一个人钦佩。

  马克思、恩格斯之间的友谊也给我们一个启示:要交真正的朋友。你们拥有共同的理想,共同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真正的朋友不会因为自己的利益而斤斤计较出卖对方,真正的朋友可以相互鼓励、相互支持、共同进步、共同发展。

  马克思主义著作之所以被成为经典,“不是因为大本子多,而是因为马克思主义的真理颠扑不破”[2]p382,是因为许多思想精华蕴藏其中,经久不衰。马克思、恩格斯经典著作永远不会过时,因为它是一门不断发展、与时俱进的科学。要多读一些经典著作,因为其中蕴含的人生真谛和科学精神可以使我们开阔视野、增长见识、增加智慧,从而帮助我们不断成长、成熟、成才。

  参考文献

  [1]转引辛鸣. 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中汲取思想力量[N].人民日报,2011-6-1.

  [2]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习近平.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N].人民日报,2011-5-16.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7.

  [5]中共中央马恩列斯著作编译局马列部,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6]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哲学经典著作导读》编写组,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哲学经典著作导读[M].北京:人民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236.

  

  (作者单位:西华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网络编辑:嘉扉

  

  
发布时间:2013-05-15 13:03:38
马研院 马克思主义研究网 思想政治教育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站编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
网友点评
头条焦点
精彩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