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列主义

孙立冰:论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的创新与发展

字号+作者: 来源:马克思主义研究网 2014-12-03 21:23 我要评论()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孙立冰:论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的创新与发展 '...

孙立冰:论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的创新与发展
  当前,我国仍处于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生产方式具有明显的过渡时期特点,社会经济发展条件复杂多变,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结合还不是很成熟,经济发展正处于深度的变革和大规模的制度变迁阶段,因此,在这个时期,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科学认识体现在社会生产中的生产关系问题,是当前我国政治经济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要重视所有制的研究

  所有制问题是政治经济学中最根本的问题,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必须重视所有制研究。这不仅体现在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建立初期,就是在整个社会主义阶段,所有制研究都是生产关系研究中的核心问题。

  首先,所有制本质关系的研究在我国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始终占有重要的地位。公有制规定着社会主义的根本性质和发展方向,所有制的“公”和“私”决定着生产关系的“资”和“社”。正是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建立,才实现了生产资料与劳动者的直接结合,才摈弃了劳动从属资本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消灭了资本剥削劳动的生产关系,因此,无论是建国初期的我国实行的单一公有制,还是改革开放后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都特别强调了公有制的主体地位,这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根本经济保障。

  其次,所有制与生产力之间的制约关系始终是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重要内容。这在我国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深刻的理论总结:建国后,我国通过社会主义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形成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经济体系,大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但1950年代末由于党内左倾机会主义思潮的影响,在没有充分考虑生产力现实发展水平的条件下,不断提高经济的公有化程度,搞“一大二公”,结果严重挫伤了社会生产尤其是农业生产的积极性,极大地破坏了生产力的发展;改革开放后,我国及时纠正了左倾主义错误,总结了教训,对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进行了一些调整,在保障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的基础上,适当引进了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适应了我国生产力水平低且发展不平衡的现实,充分调动了劳动者和地方政府的积极性和参与性,使生产关系逐渐回归到正常的发展轨道上来,迎来了我国改革开放后三十多年的大发展;但近些年,我国又出现了贫富差距过大、地区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环境污染严重等现象,同样反映了生产资料所有制调整过大对生产力环境所造成的破坏问题。

  最后,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要重视所有制实现形式的研究。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都可以大胆利用”;“股份制是现代企业的一种资本组织形式,有利于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有利于提高企业和资本的运作效率,资本主义可以用,社会主义也可以用。”十八届三中全会在所有制问题又有了新的突破,即“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实行“国有资本、集体资本、非公有资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并强调这是“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实现形式,有利于国有资本放大功能、保值增值、提高竞争力,有利于各种所有制资本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这些经济理论取得的重大成果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长期实践的经验总结和理论探索的结晶,是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生产关系仍然是我国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本质研究

  由于我国实行的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因此,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不仅要研究公有经济范围内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更要关注其他所有制经济尤其是私有经济范围内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这是因为私有经济固有的生产方式决定了其生产关系的剥削本质,如果这种关系处理不好,极易导致社会动荡和社会分配不公,因此,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需要研究如何用社会主义制度去引导和规范私有经济的生产行为,保障其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经济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小它对社会主义经济的破坏作用。

  另外,公有经济和私有经济的关系也是社会主义经济研究的重点,虽然两种经济成分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公有制经济占主体是社会主义性质的根本保障,这是必须坚持毫不动摇的。近几年,关于“国进民退”、“与民争利”、“国有企业垄断”的争论很多,有些是正确的,反映了国有企业管理上的不足;但绝大多数是受到了国外新自由主义思潮的蛊惑,其目的就是想削弱公有经济成分,为在我国发展资本主义私有制埋下经济的种子。因此,我们必须提高警惕,用正确的理论认识作为生产关系研究的指导。

  研究生产关系必须联系生产力和上层建筑。毛泽东指出:“我们要以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平衡和不平衡、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平衡和不平衡,作为纲,来研究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问题。”这不仅是对马克思关于社会发展内在动力理论的科学总结,更是指导我国不断深化改革的重要思想。习近平在《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立足于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坚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这个重大战略判断,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推动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相适应,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也就是说,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就是变革社会主义现阶段生产关系不适合于生产力的部分、变革上层建筑不适合于经济基础的部分。在整个社会主义阶段,特别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改革的具体内容就是根据现实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状况进行的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任务就是要研究这种丰富的改革实践以及实践中体现的生产关系,总结经验并形成科学认识,以指导新的改革实践。

  当然,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不仅要研究生产关系等本质层面的问题,还应该更加关注社会主义经济运行和体制建设等方面的问题,就目前而言,主要包括如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如何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和利用中的决定性作用,如何正确处理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如何实现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如何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和影响力,等等。这些都是我国经济发展中一些非常重要且非常现实的问题,政治经济学都应该将其纳入到社会主义生产方式之中进行研究。同时,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向来是开放的、与时俱进的,因此,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应该充分借鉴和吸收西方经济学中一切进步的研究成果,例如关于社会化大生产、市场经济共性规律、资源配置效率的研究等。

  网络编辑:岚河水

  

  
发布时间:2014-12-03 21:23:57
马研院 马克思主义研究网 理论动态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站编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
网友点评
头条焦点
精彩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