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诗词

毛泽东和他的诗词

字号+作者:主讲人:徐焰 来源:北京卫视《中华文明大讲堂》 2008-12-07 21:54 我要评论()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追溯起毛泽东的诗词创作,在青少年时代便已开始。毛泽东生前同意发表的最早的一首,是32岁时所写的《沁园春 长沙》,这首词某种意义上是为“同学少年,书'...

    追溯起毛泽东的诗词创作,在青少年时代便已开始。毛泽东生前同意发表的最早的一首,是32岁时所写的《沁园春 长沙》,这首词某种意义上是为“同学少年,书生意气”的时期画上了一个句号。从1927年以后,毛泽东不再着重抒写个人情感,而以“主沉浮”的使命感把波澜壮阔的革命斗争与诗词结合在一起。他的诗词主要已是战斗号角,并成为革命战争的史诗。 Bmr品论天涯网

  1927年,是毛泽东人生奋斗历程的一个转折点和里程碑,这一年他告别了在城市里的文人生活,走上了井冈山,自称去当“革命的山大王”,此后十年间转战万里,经常在马背和担架上看书和吟诗。如果从毛泽东诗词创作的轨迹看,1927年同样也是一个转折点,从这时直至1949年全国胜利,他的诗词多系行军打仗的纪实之作,充满了豪放之气,很难看到婉约之作。 Bmr品论天涯网

  1927年以前,毛泽东还是一个文人,是一个农民运动专家,却不是军事家。他领导武装斗争之前,曾经历过一个迷惘过程,这一点在1927年春天写成的《菩萨蛮?黄鹤楼》中表现得最为明显。 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 Bmr品论天涯网

  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 Bmr品论天涯网

  黄鹤知何去?剩有游人处。 Bmr品论天涯网

  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 Bmr品论天涯网

  这首《菩萨蛮?黄鹤楼》,大概是毛泽东的政治诗中最压抑和凝重的一首。毛泽东于解放后注释这首词的写作时间时曾说:“1927年,大革命失败的前夕,心情苍凉,一时不知如何是好。”词中“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两句,正表现了当时身为中共中央农委书记的毛泽东对形势变化的困惑;“黄鹤知何去?剩有游人处”这两句,又表现了作者的茫然。据当年的故人回忆,1927年春天毛泽东住在距武昌黄鹤楼不远的长江边,在主办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面对形势危急,共产国际和中共中央却拿不出有效对策,毛泽东经常心情焦虑,在杨开慧陪同下经常游蛇山,并登黄鹤楼,这首《菩萨蛮》正是在此时所写。黄鹤楼古称诗楼,李白来此都不敢题诗,因为崔颢已留下不可超越的千古绝唱──“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上黄鹤楼往往令千古诗人迷茫,毛泽东此时却撇开黄鹤而望大江,由怅惘而奋发。他不但有苏东坡赤壁怀古时“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那样的慨叹,而且“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改苏东坡的颓丧之情,显出执著和奋发。 Bmr品论天涯网

1927年10月,毛泽东走上了井冈山。第二年4月,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剩余的部队也到了井冈山,完成了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朱毛会师。毛泽东在井冈山坚持“武装割据”只有一年多,1929年初又率领红四军主力突围东进江西的兴国、瑞金并进入福建。然而这一年多的井冈山斗争在毛泽东的一生中意义重大,就他的诗词创作来说也攀上一个高峰。 Bmr品论天涯网

  在当时井冈山上的领导核心就是毛泽东、朱德、陈毅这三个人,朱、陈二人是懂得诗词的,尤其是陈毅特别喜欢写诗,郭沫若后来称赞他“天南一柱百战身,将军本色是诗人”。毛泽东与陈毅这两个诗人聚到一起,每逢余暇就经常谈论诗词或者诵读中国古典诗词。 Bmr品论天涯网

  后人总结井冈山精神,主要体现两方面:一不畏强敌,敢于斗争;二是解放思想,勇于创新。毛泽东在井冈山斗争前后留存下来的诗词,恰恰也体现了这两方面点。他在1928年秋天写下的著名的《西江月 井冈山》一词,就表达出视强敌如草芥的无畏气概。 Bmr品论天涯网

  山下旌旗在望, Bmr品论天涯网

  山头鼓角相闻。 Bmr品论天涯网

  敌军围困万千重, Bmr品论天涯网

  我自岿然不动。 Bmr品论天涯网

  早已森严壁垒, Bmr品论天涯网

  更加众志成城。 Bmr品论天涯网

  黄洋界上炮声隆, Bmr品论天涯网

  报道敌军宵遁。 Bmr品论天涯网

  这首《西江月 井冈山》,从艺术上看,是将全新的内容与旧体诗词的古老形式完善结合的典型。填《西江月》这一词牌其实并不容易,因为这是极少数平仄韵混押的词。我们如今用普通话读起来,似乎《西江月?井冈山》的韵脚有些不协,其实毛泽东在这首词里是以湖南方言押的韵。年轻时就喜好诗词的陈毅当年读这首词,就倾心折服。时隔30年,1958年陈毅还为之写了一段200余字的跋文,其中称: “读此词令人增长志气,可视敌军如草芥。我认为新中国人民应有此气概而且已经有此气概,真可喜可贺。”如同陈毅所说的那样,毛泽东以在井冈山上率领弱小的红军,能视强敌如草芥,这种精神在此后几十年内激励了无数的中国人。“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这句词,多少年来成为几亿人遇到艰难时鼓舞斗志的常用语。有了这种精神,中国人民就不惧怕貌似强大的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就能把他们看成纸老虎,敢于同他们斗争。 Bmr品论天涯网

  如果仔细分析一下1927年至1930年这段时间毛泽东所写的诗词,出现最多的就是一个“旗”字,如“旗号镰刀斧头”、“山下旌旗在望”、“红旗跃过汀江”、“风展红旗如画”……,这并非下笔偶然,而是心中所思的中心问题在文学创作中的自然流露。从当年的情况看,面对艰苦斗争和全国革命形势处于低潮,红军中出现了一种“红旗到底能打多久”的疑问,包括红四军主力团长即二十八团团长林彪在内的不少人都有这种困惑。毛泽东诗词中一再出现“红旗”,恰恰是用诗化语言在内心回答这种疑问。 Bmr品论天涯网

Bmr品论天涯网
   1928年秋天,也就是“八月失败”后不久,毛泽东在井冈山下茅坪镇的八角楼里就写下了《中国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这篇理论文章,认为白色政权的分裂和混战是红色根据地能够存在的第一个条件。1929年初,湖南、江西两省军阀有了暂时的联合,以几万兵力对井冈山发动“会剿”,山上的红军在冬天又没有棉衣,毛泽东、朱德只好率领红四军主力撤出井冈山向东突围。离开井冈山之后,强敌跟在后面追,红军没有了根据地等于没有了家,很长时间到处站不住脚,敌军有一次还冲进军部,朱德的夫人都被俘牺牲。 Bmr品论天涯网

  1929年2月,在上海的中共中央感到红四军处境过于艰险,送来一份“二月来信”,指示毛泽东、朱德到上海来,把部队分散到农村。如果真这做,红四军就会瓦解,因为部队指战员与地方赤卫队不一样,他们不是当地人,很难站住脚;而且在险恶环境下失去集中领导,许多人会失去信心,将大批开小差。毛泽东正是看这种情况,不惜顶住中央的指示,坚持不去上海,仍和朱德一起在艰难的转战中领导红军。果然,不出两个月,红四军后面的国民党追兵突然没有了,原来1929年春天“蒋桂战争”也就是蒋介石的南京政府同李宗仁、白崇禧为首的桂系军阀开战了,他们一时顾不上追击红军。于是毛泽东写出了《清平乐 蒋桂战争》一词: Bmr品论天涯网

  风云突变, Bmr品论天涯网

  军阀重开战。 Bmr品论天涯网

  洒向人间都是怨, Bmr品论天涯网

  一枕黄粱再现。 Bmr品论天涯网

  红旗跃过汀江, Bmr品论天涯网

  直下龙岩上杭。 Bmr品论天涯网

  收拾金瓯一片, Bmr品论天涯网

  分田分地真忙。 Bmr品论天涯网

  毛泽东的个性一向倔强,将斗争视为其乐无穷,越是处于逆境斗志越坚,诗兴也就越强。人称“愤怒出诗人”,毛泽东一生的创作特点是奋斗出诗篇。毛泽东在闽西离开红军时,正好结交了当地的一个传奇人物傅柏翠作为朋友。傅柏翠早年参加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上过日本早稻田大学,回福建家乡后在军阀混战中组织农民自卫军保卫地方。他看到国民党的腐败并佩服共产党的革命理想,于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还迎接朱毛红军入闽西。在比较封闭的闽西山区,毛泽东能遇到傅柏翠这样留过洋、有学识且有非凡经历的人物,也感到非常难得。两人经常阔论天下大势还吟诗论词。 Bmr品论天涯网

  当时毛泽东、傅柏翠两人在土地革命的看法上有分歧,关系却很亲密。毛泽东离开红四军下乡养病,身上只带了5块大洋,傅柏翠得知后马上送去200块大洋,却被退回来并吩咐应用于部队急需。1929年10月,大病未愈的毛泽东被战士们用担架抬着,由傅柏翠陪同,登上了上杭县的临江楼。面对政治逆境和体内重病,毛泽东仍写了一首有名的《采桑子 重阳》: Bmr品论天涯网

  《采桑子 重阳》 Bmr品论天涯网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 Bmr品论天涯网

  今又重阳,但看黄花不用伤。 Bmr品论天涯网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 Bmr品论天涯网

  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Bmr品论天涯网

Bmr品论天涯网
   在1962年发表这首词的时候,毛泽东把“但看黄花不用伤”,改为了“战地黄花分外香”。古人诗词对重阳佳节通常是花酒愁肠,情怀怆然,抒发悲愁之气。毛泽东的这首词,虽带有些伤感,却一扫古人悲秋之气,强调“秋风劲”,而且“不似春光,胜似黄光”,以此自勉自励,读来顿起豪情。至于解放后修改后加上“战地黄花分外香”,更属横扫千古之句。古人写战场都是一副凄凉之感,“由来征战地,自古几人还”,毛泽东的笔下却是“战地黄花分外香”,立意完全不同。这不仅是对革命战争的颂扬,同时还显示出毛泽东的独特战争观。  Bmr品论天涯网

  毛泽东从组织秋收暴动上井冈山,直至创建中央苏区,这一时期的诗词作品都是实行工农武装割据、在农村建立根据地、实行土地革命的写照和礼赞。如“霹雳一声暴动”、“唤起工农千百万”这类语言,表达了依靠群众进行人民战争的观点,像“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则表达了敢于斗争的精神。 Bmr品论天涯网

  1949年,中国革命终于取得了“天翻地覆慨而慷”的最后胜利。1965年,年已72岁的毛泽东在离别36年后又重新登上井冈山,写下了《水调歌头 重上井冈山》和《念奴娇 井冈山》。后一首词在毛泽东生前没有发表,前一首词在毛泽东去世前九个月即1976年元旦发表,在某种程度上是毛泽东晚年政治理想的艺术表白。“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冈山”,绝不仅仅是怀旧,而是想攀登政治上的新高峰。毛泽东一向很欣赏曹操的诗文“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此时他年过七旬,仍然想“上九天揽月”,而且还有着“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的气概。Bmr品论天涯网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站编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
网友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