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

1959年3月29日人民日报第5版

字号+作者:人民日报 来源:人民日报 2022-08-17 09:27 评论(创建话题)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干部开发荒山 荒山锻炼干部 江西检阅下放干部建设'...

第5版()
专栏:

干部开发荒山 荒山锻炼干部
江西检阅下放干部建设山区的巨大成就
本报讯 最近,中共江西省委、江西省人民委员会召开了由全省五万下放干部建立的国营综合垦殖场代表会议。会议总结了五万干部下放一年来的成绩和收获,研究了1959年国营垦殖场的任务。
会议经过讨论,一致认为,全省五万干部下放山区,有效地增强了党与群众的联系,大大激发了群众的革命干劲,从而加速了山区经济的发展,使山区生产在过去一年中出现了一个崭新的局面。
1957年冬,江西五万下放干部到达了山区,他们冒着严寒爬上拔海数百公尺以至一千公尺高的井冈山、大茅山、武夷山等一百多个山头。一年来,他们刨开冰雪摆炉灶,开山伐木盖房屋,披荆斩棘开草地,不畏艰难地为建设国营垦殖场而忘我的劳动着。同时,他们又抽出人力、物力和时间,积极帮助山区人民发展生产,发展文化。所有这些,大大鼓舞了山区人民。过去,许多山区农户不安心在山上,对建设和开发山区缺乏足够信心。他们说:“社会主义只能到平原和城市,上不了山。”干部上山后,他们说:“社会主义上山了”,原来想搬下山来的人再不想往下搬,已经搬下来的纷纷搬回,1952年从蒙山搬走的一千八百多户农民,看到下放干部在蒙山上大搞建设之后,又都搬上了蒙山。特别是下放干部艰苦奋斗、忘我劳动的精神,大大激发了山区人民的干劲,从而加速了山区的建设。井冈山下放干部在和群众共同兴建水电站时,为了和山洪争夺时间,很多干部不顾寒冷跳到深水中堵口筑坝。群众大为感动,说:“共产党培养出来的干部上山如猛虎,入水似蛟龙,真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接着,纷纷跳下水里,与干部一起干。黄岗山下放干部不避风雨上山砍茅竹、扛木头,每天早出晚归。周围人民公社的干部就以此教育社员向下放干部看齐,和下放干部比赛干劲。
五万下放干部与山区人民奋战一年的结果,江西山区面貌已大大改观。干部们从长满荆棘杂草的地方开垦出了二十八万多亩荒地,并在这些土地上获得了第一次丰收。面积达七十万亩的荒山,被栽上了木、杉和各种果树。从来没有机器响声的山区,如今也办起了酿酒、造纸、榨油、炼铁等各种小型工厂五千六百多个。下放干部还与山区人民共同建起了小型水力和火力发电站四十多座,电灯开始照亮了山岗。一年来,山区新修公路一千三百公里,绝大部分山头通了汽车。现在山区人民都说,干部上山一年,山区大变了样。事实也确是这样。以大茅山乌风岭为例。去年下放干部爬上乌风岭时,乌风岭上到处是一人多高的杂草和树丛,方圆十多里无人烟。然而,今日的乌风岭上已修通了汽车路,盖起了二十多栋洁白的房屋;有工厂、学校、邮电所、供销社、银行营业所。住在这里的下放干部和农民有一千二百多人。乌风岭已成了一座热闹的小山城。
下放干部在一年的劳动中也改造和提高了自己。更加坚定了为劳动人民服务的思想,增长了生产知识,学会了某些生产技术。会议最后,通过交流成绩和经验,提出了1959年继续建设山区的宏伟任务。(附图片)
下放干部和井冈山人民一起修建井冈山水电站 司马大千摄
下放干部和井冈山人民一起修通了井冈山公路。 司马大千摄 6Km品论天涯网


第5版()
专栏:

培养建设山区能文能武的好干部
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在成长
本报南昌讯 江西省为培养建设山区的人才,在去年“八一”创办的共产主义劳动大学,现在已经发展到总校一所,分校七十五所,各分校附属劳动技术学校五十二所,学生总计达四万二千余人。这些学校分布在全省八十二个县的广大山区中,和全省下放干部在山区建立的一百五十多个综合垦殖场紧密结合在一起,全校在教学过程中,贯彻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共产主义劳动大学的全体学生们,经过半年来的学习和劳动,在思想、文化、生产知识与科学技术等方面,都获得了很大的提高。在思想觉悟的提高方面,过去许多学生对体力劳动的意义认识不足,现在非常热爱劳动,学校的校舍、设备和用具,都是学生们用自己的双手劳动创造的。在文化学习方面,学生们刻苦学习,文化水平提高得很快。有许多同学根据自己的生产经验和劳动实践,自己编写出蔬菜栽培学、植物学、果树栽培学、农业企业管理学等等课本。内容既通俗又适用。在生产知识和科学技术方面,收获更大。过去许多工业生产知识对学生们来说是很生疏的,现在许多同学掌握了钢铁生产中建炉、配料、看火色、放铁水等技术;学会了榨油、酿酒、制造纤维、松脂加工、木材加工等生产;还有的学会了土木建筑工程中的打眼、放炮、炸滩、建筑滑道和索道等技术。在农林牧副渔五业方面,更学到了许多过去从未学过的东西,比如养羊、养兔,对野生油料和野生纤维的识别和采集利用等。特别是许多学生通过生产实践,有了许多创造发明。例如,总校学生试验成功了能加速植物生长的赤霉素,井冈山分校学生试制成了水泥,黄岗山分校学生用土法制成烈性炸药和灭蝗烟雾剂;还有的分校制成了竹滑轨道、竹制曲线半径测定器和蜻蜓式滑道自动卸材器,有的改进了钢索道垂度与安全系数公式等。随着全校学生生产知识和劳动技能的提高,半年内即在山区举办起农场三十七个,工厂一百四十一个,林场十七个,畜牧场五十一个,共经营耕地面积十四万多亩。山区的人民群众十分赞佩地说:“这些学生能文能武,真是我们工人农民的大学生。”
共产主义劳动大学的兴办,对江西来说,还有着更为深远的意义和作用。它使更多的工农群众受到了教育;同时,为山区的文化技术革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能更快地培养建设山区的全面发展的人才和大大促进了山区生产的发展。 6Km品论天涯网


第5版()
专栏:

重大的措施 深远的影响
中共江西省委书记 刘俊秀
江西数万名干部下放山区,到现在已经一年多了。数万干部下放到山区参加劳动生产,有效地增强了党与群众的联系,大大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的革命干劲和建设山区的信心。同时,在改造、提高干部方面,在开发山区经济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江西省是一个山区较多的省份。广大山区土地肥沃,资源丰富;同时,江西广大山区绝大多数都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老革命根据地,为中国革命作过巨大的贡献,也遭受过国民党反动派的残酷屠杀与摧残。所以,全面开发山区经济,加速山区的建设,是江西建设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一项光荣的政治任务和经济任务。
解放以来,在党中央和毛主席的英明领导下,省委、省人民委员会和全省各级党委、各级政府,从来就把恢复和发展山区生产,加速山区建设,作为一项严重的政治任务和经济任务。因此,全省山区的生产有了很大的发展,山区的各项建设事业获得了很大的成就,山区人民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的水平,也有了相当的改善和提高。
1957年冬季,为了更全面地开发山区经济,加速山区的社会主义建设,同时为了锻炼和改造干部,在全民整风和反右派斗争胜利的基础上,掀起了一个干部上山下乡的热潮。在这个热潮中,全省共有五万多干部上山下乡参加劳动生产。大批干部上山后,在人烟稀少的深山密林中和红土荒山上,很快地建立起了一百五十多个国营综合垦殖场。这样就把下放干部和全面开发山区经济紧密地结合起来了。在1958年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在一些林木资源丰富而人口较少的地方,根据生产的需要和群众的要求,有一批农业社直接并入或者转化为垦殖场,从而使国营垦殖场有了更大的发展。一年来的实践证明,以几万下放干部为核心组成的综合垦殖场,不仅是一种新型的国营农业企业经济组织,而且还是一种新型的培养和锻炼干部的革命学校。
全省下放干部建立的垦殖场,虽然创立的时间都很短,但是,它们根据工农业同时并举和农林牧副渔综合经营的方针,在1958年,各项生产事业都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去年全省垦殖场的生产总值达到了八千七百九十多万元,按垦殖场原有人数计算,每人的平均产值为六百三十五元。垦殖场开垦荒地的面积有二十八万亩,比1957年全省的开荒总面积增加了两倍多。垦殖场粮食、棉花、油料、果木、蚕桑、茶叶以及其他各种经济作物的生产,都有很大的发展。垦殖场完成造林面积有六十九万七千亩,比1957年国营造林总面积增加了将近一倍。各垦殖场的畜牧业和水产业也发展得很快,正逐渐形成为全省畜牧业和水产业的强大基地。各垦殖场还因地制宜地发展了木材加工工业、造纸工业、木材纤维工业、林产化学工业和榨油酿酒工业。全省各垦殖场已经建成的各种小型工厂有五千六百多个。已经建成或正在兴建的小型水力、火力发电站有四十多处。对于山区各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野生植物的研究和利用,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由于几万干部下放山区和大批垦殖场的建立,山区的面貌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全省去年一年修建的山区公路和简易公路有一千七百多公里,超过了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全省修建公路的总里程,修建的竹木轨道有三百五十多公里,还大量地修建了竹木滑道和架空索道,大量地进行了疏河炸礁、开辟山区航道。各垦殖场去年一年在山区创办了七十六所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和五十二所劳动技术学校,共有四万二千多名来自全省各地和一部分邻省的青年学生,在共产主义劳动大学总校与各分校学习和劳动,为正确地贯彻执行党中央关于“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树立了榜样。在各垦殖场和劳动大学的推动和辅导下,山区广大群众中的业余教育、扫盲运动和各种文化娱乐活动,也有了蓬勃的发展。各垦殖场建立了动植物研究园一百所,去年进行的各种研究项目有三百八十六个。随着垦殖场的发展,去年新建的山区医院、卫生所、医疗站共有三百七十一个,并且普遍举办了对山区贫苦群众的免费治疗。山区的商业、银行业、邮电等事业,也有巨大的发展。
一年多来,几万干部上山下乡后,一方面这些干部的精神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另一方面,在社会上造成了巨大的影响。这些影响,对于全省干部和各级机关的工作,对于山区广大人民,起了巨大的鼓舞作用。特别重要的是,进一步密切了党与群众、干部与群众之间的联系。广大人民群众纷纷赞扬我们的干部不愧是共产党教育出来的好学生,能上能下,能文能武,能“官”能民。
在一年多来的劳动与生活的实际考验中,表明几万干部中间的多数同志,他们之所以热烈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离开他们所熟悉的城市、机关、工厂和学校,前往陌生的偏远的山区参加劳动生产,并不简单地只是为了服从组织的分配,而是由于有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共产主义觉悟。他们虽然知道,上山之后将住茅棚,过着较为艰苦的生活,经受着体力劳动的考验。但是,他们没有被这些暂时的困难所吓倒,而勇敢地走向山区,走向生活,走向光荣的劳动岗位。在劳动中,绝大多数同志表现了共产主义的英雄气概和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在荒无人烟的崇山峻岭中,到处都洋溢着社会主义的劳动热情和英雄豪迈的歌声,创造了许多奇迹,出现了许多动人心弦的范例。他们互相之间,不分过去职位的高低,都发扬了团结互助、热爱劳动、联系群众、勤俭朴素的精神。在劳动中,以能者为师,互相帮助,互相学习,共同进步,并且虚心向当地农民学习。他们中间的许多人,已开始养成了热爱劳动的习惯,有的同志说:“一天不劳动,浑身不舒服”。在这股伟大的共产主义的洪流里,一切暂时的困难都被置于不在话下的地位,一些计较名誉地位、计较享受待遇的个人主义,被广大群众的劳动热情所淹没了。事情正是这样:人们在不断地改造自然界的斗争中,也不断地改造着人们自己。据一百二十五个垦殖场的不完全统计,一年来出现的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即达二千九百九十三人。
现在,各级党委一项极其重要的任务就是:加强对全省垦殖场几万干部的教育、锻炼和提高。必须了解,现在在山区参加生产劳动的几万干部和转业军官,过去是、今后也仍然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产。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伟大事业,需要大量又红又专的、经过锻炼和经得起风险的干部。党决定把大批干部下放到山区参加劳动锻炼,是加速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和锻炼干部的一项重要政策,也是社会主义的一个根本制度。这是为了把我省的广大干部锻炼成为又红又专的、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相结合的共产主义战士。在几万下放干部中,经过一年多来的实际劳动,许多人锻炼得很好,他们通晓或者开始通晓某些劳动技能,有革命热情和主动精神,具有为实现共产主义理想的决心和某些实际本领。随着垦殖场发展生产、建设山区的需要,应当根据德才兼备的原则,大胆地提拔这些同志去担负一定的领导工作。而对于那些在劳动中表现不好的人,不管他过去的职位和文化多高,应该让他们老老实实地继续去锻炼。
一年多来的实践证明,干部参加劳动生产,是锻炼提高干部、改进工作作风的有效措施,是干部走向又红又专的康庄大道。全省下放干部建立的垦殖场,由于有较强的领导,又是多种经营相结合的单位,因此,有利于培养各方面的人才,也有利于干部的培养和提高,所以它是锻炼提高干部的政治学校,是实现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的良好场所。
过去一年来的实践证明:党中央关于干部下放、干部参加体力劳动的指示是完全正确的;江西结合开发山区,把干部下放到山区建立国营垦殖场的作法,也是完全对的。这一重要的措施,在江西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并将继续产生其深远的影响。 6Km品论天涯网


第5版()
专栏:

江西民歌
干部上山
昨日山区多荒凉,
今日山区闹洋洋;
不是神兵从天降,
共产党的干部来到山岗上。
干部垦荒
盘古开天几千年,
过去难以比今天,
干部上山开荒地,
层层山坡变梯田。
山沟要变金银窝
新社会里新事多,
干部下放进山窝,
锄头是笔山是纸,
写满文章在山坡。
× × ×
英雄不怕荆棘多,
英雄不怕虎狼窝,
劳动能把山河改,
山沟要变金银窝。 6Km品论天涯网


第5版()
专栏:

武夷山上情谊深
本报记者 梅国宝
1958年的春天,江西省上饶地、专直属机关的青年干部施有贵等十六人,下放到了武夷山上的一个小村子杨家排。这伙人一到杨家排就受到热烈的欢迎,群众同他们见面的第一句话就是:“毛主席派你们来帮助我们建设山区啦!”红军老战士艾松林立即把自己的两间房子打扫的干干净净,让出来给干部作寝室。群众也很快就送来了铺板和稻草。第二天他们便在这个村子的农业社生产小组长肖胜学的指引下,找荒山、开荒地,就像回到家乡一样搞起生产来了。
杨家排原属武夷山闽北苏区,共有十一户人家。这个村子以产茶为主,全村共有三百多亩茶林,每年可收三、四千斤茶叶。由于劳动力少,茶林多,1到5月便忙不过来,总要到山下请一些人来帮忙。要是错过了季节,本来可以制成全国闻名的“武夷岩茶”的嫩茶,就会变成树叶子。
施有贵等十六人到杨家排,一转眼就到了5月。这时,杨家排显得特别紧张;这虽然是由于摘茶的季节到了,更主要的是山下正在开展轰轰烈烈的生产运动,劳力不足,没有人能挤出时间到山上帮助采茶,整个采茶任务全要自己完成。但是全村只有十几个劳动力,除了必须留五个人负责插秧、种玉米以外。剩下的就不到十个人,茶多人少,季节又紧,怎么能不紧张。本来就是多雨的武夷山,这时的雨又像决了口的黄河水一样,不断地往下落。焦急不安的情绪在杨家排人们的脸上出现了。就在这个时候,施有贵等刚刚种完玉米,一了解到这个情况,他们便决定改变原来的生产计划,把砍伐茅竹的工作推迟一步,集中全力帮助群众突击采摘春茶。消息一传开,群众大为振奋。
突击摘茶一开始,下放干部施有贵和社的生产组长肖胜学便分别带领着干部和群众,整天出现在崇山峻岭中。为了进一步鼓舞群众的生产热情,他们还组织了红旗竞赛。群众的情绪更高涨起来了。山区的羊肠小道是既滑又硬,下放干部们没有习惯走这种路,一不小心,就会跌倒。小个子王爱顺是经常滑倒在山坡上打滚滚,弄的像个泥菩萨,但她没有叫苦一声,跌倒了就爬起来,继续摘茶叶。雨像故意与人们为难似的,一个劲儿往下落,加上山风又大,根本就没有办法撑伞,他们便不撑伞,光着头在山上摘茶叶。十几天中,他们的衣服经常是黑夜干、白天湿。在采茶的时候,他们的身上一直就像浸在水中一样。社里的生产小组长肖胜学过意不去,几次送来了蓑衣,但都被施有贵拒绝了。
十几天中,施有贵等十六个干部帮助群众采摘了一百多亩茶叶。杨家排胜利地完成了摘茶任务。
春茶摘完以后,施有贵等急着到一座很远的山头上去砍茅竹,他们忘记了种上的玉米还没有锄第一次草。社员肖来生将这一情况告诉了小组长。大家一商量,便三人一帮,五人一伙,在二天多的时间里,把干部玉米田里的草都锄了;脱了蔸的地方,他们很细心地补栽上从自己田里移来的玉米苗,一丘丘的玉米地弄的整整齐齐、干干净净。不几天干部回来了,施有贵和几个同志,肩着锄头就往玉米地跑;可是到一丘地草被锄光了,到另一丘地,草也是被锄光了。他们走遍他们所种的玉米地,没有发现一丘地里有草;一棵棵的玉米长的又青又嫩,亭亭玉立,很是讨人欢喜。这种意想不到的新情况,一时把他们弄得莫明其妙。是那些好心肠的人帮了他们这样一个大忙呢?
在一个夜晚,上完了文化课以后,施有贵为了玉米草的事,代表全体下放干部向杨家排的人们致谢。他很激动地说:要不是大家帮助把玉米地里的草锄掉,玉米就会让草压死了。我们保证今后一定把玉米培植好,争取个大丰收,来感谢大家。他的话刚一落音,社员肖来生便站了起来,他说:我们帮你们锄点草算得什么,你们帮我们学文化、治病,还拼着命抢着帮我们摘茶叶,还有许多,我都记不清楚了。我们才真要好好地谢谢你们呢!大家都在热烈地议论着。这时坐在一边的老红军艾松林也说话了,他说:“大家都不要争论了。干部帮助我们,我们帮助干部,都是应该的,这叫做鱼帮水、水帮鱼,大家说对不对?”他的话把大家说得哈哈大笑起来,接着,连续不断的掌声、笑声冲破了这寂静的山林。(附图片) 6Km品论天涯网


第5版()
专栏:

老英雄开荒山
本报记者 刘光辉
去年冬天的一个深夜里,淡淡的月光洒在地面上,树叶不动,毫无风声,大岭山上笼罩着严寒。
木炭组组长曾祥春躺在床上抖索了一下,冻醒了。他爬起来穿上衣裳,从枕头底下摸出个电棒,走出门外;随手又拿根竹棍做拐杖,就向密林中走去。曾祥春边走边想:垦殖场里炼铁十分紧张,上午党委书记肖建国从钢铁基地打电话回来问,木炭窑是否点了火,钢铁基地等着要木炭用;现在还不晓得下午赶着装的六个窑烧得怎么样了。由于集中用心思,忘却了寒冷,八里崎岖的山路不知不觉就走完了。窑旁没有一个人,木炭组九个人经过一番苦战,现在都已回家休息了。曾祥春一到工地便迅速爬到每个窑门口看了看,窑膛里火烧得正旺,心里才放了心。为了慎重,他又仔细地检查了一遍,然后就找个草把垫着躺下来,守着炭窑。树林里刮来阵阵寒风,飘着露水,曾祥春不时爬起来看看窑里的火势,又暖暖身。后来露水淋湿了草把,他就蹲在窑门前度过了寒夜。
第二天晚上,十点多钟了,党委书记肖建国又从钢铁基地挂电话找曾祥春要木炭,说:“今天晚上要突击运二千斤木炭到钢铁基地来,否则炉子到明天早晨就停火了。”曾祥春扔下电话就召集小组会布置了任务。九个组员的情绪都很高。可是组员们还提了个意见:不能让组长老曾去,说:“组长是上五十岁的人了,到钢铁基地又有五十多里山路,该照顾一下。”曾祥春感激地回答:“这件事你们不要管。”他带领组员上山每人装了一担木炭,自己也装了一担,有六十多斤重。装好后大家挑着就往钢铁基地跑。月亮光不大明亮,曾祥春眼睛有点花,看不清,一脚高一脚低地挑着重担走在最前面。他虽然体格比较好,曾经在战场上受过伤的左脚还是有点发软,但是曾祥春拼力挑着往前走。组员们见到组长这样顽强很感动,腿酸肩痛也感到算不了什么。天亮时到达了钢铁基地,党委书记非常高兴,他握着曾祥春的手说:“老同志呀,你真辛苦了,我代表全场同志们谢谢你们。”
曾祥春就是这么一个老战士,身经百战,负过几次伤,受过敌人拷打审问,对党的事业忠心耿耿,从来不知道什么叫困难。熟悉他的人说:“老曾同志平时什么事情都抢先带头干,待人又亲切,从来不以老革命居功骄傲。”来到大岭山后,为了建设山区,他并不因为年老示弱,而是与青年人比武赛劲。群众选他当小组长,他是全组里起得最早的人,天还蒙蒙亮,就打扫房子,到处巡视,准备工具,像一个当家人一样。由于他工作、劳动样样好,被评选为1958年场劳动模范、县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
这是上山后不久的事情:场党委号召开荒,分给曾祥春小组的任务是三天开荒十五亩。不是开一般的荒地,而是长满了四、五尺高的茅草和树丛的“硬板地”;树蔸紧靠树蔸,每个蔸扎根一公尺深。开荒第一天,全组只开了四亩地,晚上曾祥春躺在床上,两手都是五指拧不成一个拳头,背酸腰痛,然而他忘却了这些,还在用心考虑在两天内怎样完成其余的十一亩开荒任务。第二天拂晓,他就为组员们准备好了锄头和土箕,并通知炊事组这天把饭送到工地吃。组员们一起床,曾祥春就领着大家上工;一到工地拉开阵势就干了起来,他站在最前列,拼力挥起锄头挖地,组员们在后面拼力追赶。到晚上七点钟收工,全组共开了八亩荒,比第一天多了一倍。晚饭后曾祥春召开小组会,他对组员们讲述了一些当年红军艰苦战斗的故事后,说:“建设山区虽然苦,但比起红军来还差得远,算不得什么。”组员们听了,忘记了手痛、腰痛、背痛、胳膊痛,说:“我们要向红军战士们学习,冲破一切困难,坚决完成任务。”会后大家扛着锄头就往工地跑,在月光下干了一整夜。结果全组提前一天并超额三亩完成了任务,被评为开荒模范组。
曾祥春上山后特别关怀山区人民。在去年秋收秋种时,大岭山下有孚农业社(现桥头公社有孚生产队)大批劳动力上了钢铁前线,社里一千多亩晚稻黄熟了没有人收割;大岭垦殖场党委知道后号召全场下放干部去支援。曾祥春第一个报名参加了支援突击队,并担任突击小组组长。在四天五夜的突击战里,曾祥春领着组员在田里劳动,在田里吃饭,在田里住宿,组员们累了,他就讲战斗故事,鼓励大家;晚上,他带着青年小伙子小李和小王睡一个草棚,照料他们盖被子。这些日子里,为了迅速帮助群众割完稻子,他起得早、睡得晚,劳动时又不休息,好像一台开动的机器一样永不停止地工作着;这样也就更鼓舞了全体突击队员的干劲,及时帮助群众割完了晚稻。从此后,大岭山区人民一见到曾祥春,就尊敬的打招呼叫他:“老英雄。”(附图片)
董辰生 曹振峰 赵志方 插图 6Km品论天涯网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站编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
头条焦点
精彩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