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列主义

蒋来用:如何始终保持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字号+作者: 来源:马克思主义研究网 2023-03-10 10:30 评论(创建话题)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蒋来用:如何始终保持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

蒋来用:如何始终保持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政治生态是政治主体开展政治生活、组织政治活动、实现政治抱负所必须具有的条件和环境,是由政治关系、政治风气、政治习惯、政治倾向、政治环境、政治气质、政治品格等要素组成的有机系统。政治生态的优劣直接影响党员干部的从政行为和精神面貌,直接关系经济社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如何始终保持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是中国共产党这个百年大党必须解决的一个独有难题。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研究解决好这个独有难题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价值。我们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自觉增强主动意识,但同时要保持科学理性,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采取有效管用的措施积极化解。
一、充分认识始终保持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始终保持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是培养高素质好干部的关键之举。政治生态与自然生态不同,其关键在人,尤其是积极从事政治活动的干部。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干部的政治品质、政治能力、政治素质决定着事业的成败。政治生态影响从政主体的思维方式、心理倾向、情感气质和行为作风,潜移默化中在政治群体和社会中形成特有的政治信念、政治风格、政治品性、政治操守、政治倾向和偏好。从某种意义而言,有什么样的政治生态,就会培养和塑造怎样的政治主体,就会形成某个阶段或者时代特有的政治精神和气质。“指导伟大的革命,要有伟大的党,要有许多最好的干部”(《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77页)。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更加需要一大批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好干部。用人导向是最重要的导向,政治生态和政治环境对人的政治品格的形成和塑造具有根本性的作用,始终保持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才会引导培养出更多的适应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的新时代好干部。政治生态好给干事创业的优秀干部以舞台和机会,好干部不断涌现才能始终保持良好的政治生态和环境。
  解决党内存在的种种难题需要始终保持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经过百年发展,我们党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拥有9600多万名党员、490多万个基层党组织,既有集中力量办大事、汇聚力量建伟业的巨大优势,也会面临管党治党的特殊难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解决党内存在的种种难题,必须营造一个良好从政环境,也就是要有一个好的政治生态”(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中国方正出版社2015年版,第87页)。政治生态内涵丰富,包括与政治生活相关的方方面面。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净化政治生态是党的建设中带有根本性、基础性的问题,关乎党的团结统一,关乎党的生死存亡。当前我们党提出的必须解决的六大独有难题既相互联系又相互作用,都与政治生态息息相通、紧密相关。如何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关系党的政治宗旨和群众路线的实现,如何始终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关系党作为政治组织的战斗力和凝聚力,如何始终具备强大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直接体现党的政治能力,如何始终保持干事创业精神状态关系政治主体的政治素养、精神面貌和意志决心,如何始终能够及时发现和解决自身存在的问题关系党组织保持纯洁性和先进性的政治本领。其他独有难题的解决最后都会沉淀或转化成为政治生态的要素和内容,以某种具体的政治生态形式或现象表现出来。但其他独有难题能否得到解决,以及解决的实际效果如何都会受到当时客观存在的政治生态的制约和影响。良好的政治生态将会促进其他独有难题的有效解决,不好的政治生态则会妨碍或者破坏其他独有难题的解决。始终保持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涵养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持续净化党内政治生态,汇聚激浊扬清的强大能量,会更好地解决我们党需要解决的所有难题,使党在革命性锻造中变得更加坚强有力,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锻造更为坚强的领导力量、凝聚更为广泛的奋斗力量。
  始终保持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有力保障。国家是由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安全、环境等多个生态系统组成的有机整体。其中,政治生态处于上层建筑的核心地位,在组织和动员社会力量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对其他方面的生态系统产生直接或间接的重大影响。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其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需要发展、稳定、安全的生态环境。良好的政治生态则是保障发展、稳定、安全不可缺少的条件。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物质富足、精神富有的现代化,人们的文化素质和廉洁素养应得到大幅提升。始终保持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是中国式现代化自身所自然蕴含的意义和要求,也是中国共产党人正在努力拼搏奋斗要实现的目标。始终保持政治生态的风清气正,本身是国家整体生态系统功能正常运转的体现,同时也是其他生态系统保持良好状态的前提和保障。坚定不移推动健全全面从严治党体系,坚持不懈推动正风肃纪反腐向纵深发展,持续焕发党员干部积极有为的精神状态,充分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有效保障党和国家大政方针和重大战略部署得到有效贯彻落实,国家法律和党内法规得到有效执行,才能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坚强有力的保障。
二、清醒认识始终保持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的艰巨性和复杂性
  重要性和必要性的充分认识可以增强人们解决问题的能动性,提振斗争勇气和精神,但我们必须冷静客观地认识由于政治生态自身特性及其他因素共同作用所带来的艰巨性和复杂性,以理性科学的精神和态度积极推进政治生态的持续优化,不断取得新成效。
  政治生态渗透力强,矛盾双方斗争激烈。作为矛盾的两个方面,良好的政治生态与不好的政治生态永远同时并存并相互作用。作为客观存在的社会事实,不论是好的还是不好的政治生态都具有吸引力和控制力,都会对干部和普通群众等个体的思维和行为产生诱导、束缚、制约等影响。个体就是在好坏对立冲突但又可能相互转化的两种政治生态力量的博弈与较量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积极的、进步的、优良的政治生态塑造着每个人,消极的、庸俗的、不好的政治生态同样也影响着每个人。政治主体通过动员和组织社会力量改造客观世界,但同时受到客观社会的影响和改造。从社会历史实践来看,好的政治生态对个人的影响深层、久远但却缓慢,不好的政治生态对人的诱惑影响却迅速明显,不明是非、自控力差、免疫力弱的人往往很容易被不良政治生态所污染而变质。不良政治生态的吸引力和诱惑力强,对社会尤其是政治生活的危害性和破坏性较强,良好政治生态的恢复和保持因而变得非常艰难。经过党的十八大以来十多年持之不懈的全面从严治党,我国的政治生态明显好转,但有的地方和部门的政治生态仍然不清朗,始终保持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仍然任务艰巨、形势严峻。政治生态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并非朝夕可成。
  政治生态涉及面广,治理难度不可小觑。政治生态包含内容丰富,涉及权力运行的所有领域和方面,不仅与党员干部的政治生活紧密相关,而且与普通群众的生活也息息相关。政治生态出现的问题,产生原因复杂:一是历史文化方面的因素,如中国历史中长期存在的“官本位”、重“关系”、“中庸”思想等给特权行为、办事找熟人、好人主义等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土壤;二是由于经济社会发展不充分不均衡导致部分公共产品和服务供求存在结构性失衡,给走后门、找关系、行贿受贿不少空间和机会,干部易遭受腐蚀和“糖衣炮弹”袭击;三是因为全面从严治党体系不健全,变了味道的红包礼金、花样翻新而隐蔽的行贿受贿等腐败和不正之风仍有滋生的土壤和条件,有的干部仍存在侥幸、从众、盲目攀比等不正常心理,不收手不收敛的行为仍时有发生。一些腐败和不正之风可以通过惩治等增加成本和风险的方法和措施来解决,但有的则受到经济社会发展条件的限制,难以在短期内根治。有的问题和现象虽然得到有效解决,但新的矛盾和问题又会凸显而受到社会的关注,例如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不担当不作为等问题在奢靡之风、享乐主义和腐败问题受到有效治理之后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和热点。
  政治生态破坏易建设难,保持需持久作战。良好的政治生态必经历传承、涵养、形成、巩固、提升、强化的过程,是日积月累、潜移默化、久久为功持续精心努力营造的结果,并非短时期可以造就。这是由其破坏容易以及好坏之间经常转变和反复的特性所决定的。“浇风易渐,淳化难归”。2015年3月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吉林代表团审议时强调,“政治生态和自然生态一样,稍不注意,就很容易受到污染,一旦出现问题,再想恢复就要付出很大代价”。腐败和不正之风等权力失范的行为和现象都具有反弹回潮的特性。在高压态势之下,不好的政治生态并不会绝迹,只是面上有所收敛,有的以改头换面、花样翻新的变异方式顽固存在,有的则模样不改,顶风违纪违法的现象也依然存在。只要强大纠治压力放松减弱,这些不良行为和现象很快就会卷土重来。因此,政治生态的建设是一项永远在路上的长期系统工程,必须决心意志坚定,始终保持恒心韧劲。
三、积极采取措施提升保持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的有效性和长效性
  坚持人民至上不断夯实政治生态建设的基石。为什么人、靠什么人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性质的试金石。政治生态的优化,最终是为了人民,必须依靠人民。一个地方、系统或单位的政治生态是多年长期形成的政治文化、政治习惯和政治环境,依靠个别干部和领导个人来改变不好的政治生态是非常困难的,必须要靠社会集体的力量,创造条件让群众参与,积极争取群众支持。党员干部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价值观、人生观,站稳人民立场、把握人民愿望、尊重人民创造、集中人民智慧、服务人民利益,以群众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判断政治生态优劣好坏的标准。有必要将不同的权力区分对待,与群众利益相关的权力运行过程及其结果必须增强透明度并加大监管监督力度,以公开为原则不公开为例外,充分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积极回应和解决人民群众入园上学、看病就医、环保健康、交通出行、收入就业等迫切要求,改进民生工程项目绩效评估方法和指标体系,注重实效和群众口碑,对民生工程建设质量实行终身问责制,将民生好事办好、实事办实,避免将民生工程搞成劳民伤财、沽名钓誉的“形象工程”和“政绩工程”。作风问题是堵在党和群众之间的“隔心墙”,要保持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持续重点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当前群众对为官不为现象反映强烈,不担当不作为是政治生态建设的重要破坏力量和消极性因素,需要标本兼治、综合施治,有针对性解决。要紧盯贯彻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不担当、不用力,对政策举措和工作部署片面理解、机械执行、野蛮操作,玩忽职守不作为,找准症结,精准纠治,增强实效。要加大治庸治懒力度,继续严肃查处为官不为的典型人和事并及时公开曝光。不担当不作为现象曾长期存在于公共部门之中,与不合理的公职人员队伍管理制度密切相关。虽然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开始实行聘任制改革,一些地方也在公务员系统中尝试雇员制改革,打破“铁饭碗”“保险箱”的改革措施和制度规定不断推出。但到目前为止,除了严重违纪违法犯罪的情形之外,很少有单位依法依规对不作为的公职人员主动采用辞退、开除等措施。因此,有必要完善公职人员聘期管理考核,唤醒用活法律法规中的辞退、开除等“退出规定”,用好人员能进能出、干部能上能下、收入能增能减的机制。按照实质性推进共同富裕的要求,改变不同类型人员缴纳保险、公积金、养老金等费用存在差异的做法,修改废除阻碍和影响人才进出和流动的制度规定,促进人才在公共机构和私营机构(体制内外)合理流动。加强公职人员公共服务精神培训和教育的同时,健全公职人员选拔聘用机制,完善志愿者注册管理和活动记录共享机制,遴选有家国情怀、奉献精神的人员到公共机构,将精致的利己主义者逐步淘汰出公职人员队伍,强化公职人员公共服务精神培育,纯化公共岗位的人民性和公共性。
  坚持勇于和善于斗争赢得政治生态建设的主动。政治生态的易变性和易坏性决定风清气正政治形态形成与保持的特殊性和复杂性。祛除邪气,正气才能树立和巩固。与庸俗的政治生态的斗争不是短期内就能成功的,而是要不断吹冲锋号,保持永远在路上的坚定和执着,把全面从严治党的要求贯穿监督执纪问责的各环节和全过程,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不同时期政治生态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不相同,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增强问题意识,坚持矛盾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聚焦政治生态建设实践遇到的新问题,不断提出真正解决问题的新理念新思路新办法。批评和自我批评是战胜庸俗政治生态的有效武器,党员干部要带头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积极营造健康的批评环境和氛围,支持新闻媒体和社会公众监督,不断与不良行为和作风进行斗争。必须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持之以恒正风肃纪,始终保持零容忍震慑不变、高压惩治力量常在,前移反腐关口,深化源头治理,加强重点领域监督机制改革和制度建设,坚决纠正一切损害群众利益的腐败,健全防治腐败滋生蔓延的体制机制,更加注重正本清源、固本培元,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涵养求真务实、团结奋斗的时代新风。
  坚持系统观念全面提升政治生态建设质量。净化政治生态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综合施策、协同推进。政治建设决定政治生态建设的方向和效果,必须始终坚持把党的政治建设放在首位,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政治生态建设关键在班子,核心在“一把手”。要切实加强对“一把手”和领导班子的监督,各级领导干部要率先垂范、以身作则,带头改进思想作风、工作作风、生活作风,努力改进学风、文风、会风,秉公用权、廉洁用权,同时要坚持原则、敢抓敢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选人用人是风向标,直接影响着政治生态走向”(习近平:“增强推进党的政治建设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年版,第539页)。看一个地方的政治生态关键看能干事、品行优的干部是否被提拔,看领导重用的人能力强不强、品行好不好。要坚持正确用人导向,严格执行“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好干部选任标准,严格按照“五湖四海、任人唯贤,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注重实绩、群众公认”的干部选任导向,真正把好干部选出来、用起来。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必须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继承和弘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要坚持法治方式和法治思维,完善并严格执行法律法规和党内法规,立“明规矩”、破“潜规则”,不断压缩不良政治生态的生存空间和机会,通过体制机制改革和制度创新促进政治生态不断改善。始终保持良好的政治生态关键要抓好党内政治生态建设,压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和党委书记第一责任,明确要求和督促所管方面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体系要求,牢固树立不管党治党就是严重失职的观念,确保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落到实处。建立健全政治生态考核指标体系,强化监督问责,要在事业发展中实现政治生态的优化,用高质量发展成果来检验政治生态优化的成效。各级党组织要主动思考、主动作为,通过营造良好小气候促进大气候进一步形成,以优良的党风政风带动社会风气的好转,但同时也不可忽略整个社会环境的改造。要加大行贿惩治和处理力度,进一步健全完善惩治行贿的法律法规,完善对行贿人的联合惩戒机制。
  (作者:蒋来用,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廉政研究中心秘书长、研究员)
  网络编辑:同心
  来源:《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23年第2期
发布时间:2023-03-10 10:30:00
马研院 马克思主义研究网 中共党史与党建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站编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
网友点评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头条焦点
精彩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