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标题版

半个世纪的友谊

字号+作者:人民日报 来源:人民日报 1992-07-18 00:00 评论(创建话题)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半个世纪的友谊 第7版(国际副刊) 专栏: 半个世纪的友谊 姚立 《丁丁历险记》在我国已广为流传,其作者乔治·雷米(又名埃尔热)自然也为人所知。但很多人或'...

半个世纪的友谊

第7版(国际副刊)
专栏:

半个世纪的友谊
姚立
《丁丁历险记》在我国已广为流传,其作者乔治·雷米(又名埃尔热)自然也为人所知。但很多人或许还不清楚,这套蜚声世界、被译为40多种文字的连环画曾渗透了我国著名画家、雕塑家张充仁先生的心血。
埃尔热一生创作了23集连环画。不过,前4集都是青年埃尔热凭空想象、兴之所至完成的。真正标志着他走上成熟的艺术之路,给笔下的“丁丁”赋予极大生命力的,是第五集关于中国的画册《蓝莲花》。而启发他走上这条道路的,正是当时的留比中国学生张充仁。
1934年,埃尔热在完成了前4集画册后,幻想着让“丁丁”在下一集里到中国旅行。然而,遥远的中国什么样?是像某些人宣扬的那样,男人大辫子、女人裹小脚、不爱子女、不讲卫生吗?于是,他经人介绍,认识了当时正在比利时皇家美术学院学习的张充仁。
当年,两人同为27岁的热血青年,因而一见如故。埃尔热向张谈了自己的想法,希望他能介绍些中国的情况。而此时的张充仁正在寻找报国之机,帮助埃尔热,恰可如愿以偿。他愉快地答应了埃尔热的要求,同时告诉他,连环画应以事实为根据,否则,将失去读者。
在以后的8个月中,张充仁每周都去埃尔热家,倾其所知向他介绍30年代的中国状况,并将中国丹青的技法传授给他,还把《芥子园画谱》送给他,供其临摹。接触与切磋使两位不同肤色的画家建立起了真诚的友谊,埃尔热的创作思想也发生了“决定性的转变”。他写道,通过和张的接触,“我了解了一个完全陌生的文化,产生了一种责任感。从此,我开始注意搜集资料,真正去了解‘丁丁’探险的国家及其人民,把真情告诉我的读者”。
在他们的合作下,《蓝莲花》问世了,这是一本和前4集迥然不同的连环画,不仅创作思想变了,艺术风格也焕然一新。作品完成后,埃尔热希望同时署上两人的名字,张婉言谢绝了。最后,在埃尔热的再三坚持下,他只在画册里以一种不显眼的方式留下了自己的名字,以至几十年后,当两人的这段友情被披露后,热爱“丁丁”的读者们曾出现了一个“寻找张充仁的签名热”。
《蓝莲花》发表后,即刻受到很多读者的欢迎,但也招来了当时日本驻比利时大使的不满。他找到刊载《蓝莲花》的《二十世纪》杂志,诡称中国人没有力量管理自己,需要日本代管;《蓝莲花》与此唱反调,必须停止刊登。不仅如此,这位大使先生还找到比利时的军界人士施压,并威胁将上告海牙国际法庭。在巨大的压力下,埃尔热找张充仁商讨对策。张告诉他,不要怕,画册讲的都是事实。杂志社也未屈服于威胁,《蓝莲花》遂得以继续刊出,而且还出了单行本。通过这场风波,埃尔热和张的友谊又加深了一步。
1935年,张充仁返回祖国。从此,两位好友天各一方,动荡的年月使他们完全失去了联系。1939年,宋美龄女士为感谢埃尔热对中国人民的同情,曾邀他访华。但二次大战在即,使其未能成行。然而,埃尔热从未忘记这位赋予他新的艺术生命力的中国朋友,多方打听张的下落,且把这苦苦的思念凝注于笔端,完成了《丁丁在西藏》的创作。
经过47个春秋,两位艺术家终于在1981年3月重逢于布鲁塞尔。那是个轰动比利时的日子,千百万“丁丁迷”通过电视目睹了重逢的动人场景。当两位老人紧紧地拥抱在一起,任喜悦的泪水尽情流淌时,人们都在心底默默地祝福,愿比中两位画家半个世纪的友谊长存!(附图片)
图为热情的比利时读者请张充仁签名留念。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站编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